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12.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患者19例(25膝);年龄18~54岁,平均33.4岁.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100%,术后3 d内80%以上,术后3 d至一周60%以上.术后进行以持续被动活动器(CPM)为主的功能锻炼,锻炼时机为Ⅷ因子输注后6 h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18例(24膝)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54月,平均31个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平均(51±14)分(31~64),术后HSS评分为平均(86±9.5)分(62~110).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5°±26.3°(10°~100°),改善为术后平均82°±18.6°(60°~100°).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19°±13°(0°~45°),改善为术后平均2.7°±3.2°(0°~10°).所有患者术后1~5 d时间内检测的平均Ⅶ因子浓度为74.07%.术后1例发生关节出血,1例发生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术.结论 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症状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不仅增加术后全因死亡率,也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患肢畸形、关节功能受限、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1]。因此PJI也成为了人工关节外科中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感染翻修医疗费用中的各项组成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为人工全膝关节感染翻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0年到2010年于本组因感染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并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50~85岁,平均66.6岁。分析并比较其围手术期发生相关费用组成,同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匹配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并对一期、二期翻修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进行费用对比,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翻修手术的平均费用为(98736.94±44330.23)元,一期翻修住院时问及治疗费用明显较二期翻修者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t=2.94,P〈0.05);与初次膝关节置换相比,翻修手术住院13及翻修费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65,P〈0.05;t=5.678,P〈0.05)。翻修手术中更换部分关节假体组件的翻修方式较全部更换更为经济,但风险更大。翻修假体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仍然是整个医疗费用中最大的部分,占整个治疗疗费用77.42%。结论膝关节感染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重要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可以极大的减少医疗费用的消耗。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 男,67岁,因颈部活动受限2年,加重伴吞咽困难2个月于2008年9月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颈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且不伴有四肢麻木无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股骨假体翻修术的原因及其疗效。[方法]对2003年5月~2007年11月于本院行股骨翻修手术并且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40例(42髋)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分析假体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获得随访者共23例(25髋),其中采用骨水泥固定8例(8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的15例(17髋),平均随访41.7个月(25~71个月)。翻修的原因包括感染2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例,假体松动17例(19髋)。按Paprosky分型:Ⅰ型2髋;Ⅱ型11髋;ⅢA型8髋,ⅢB型3髋;Ⅳ型1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8.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2.9分,其中优良14例(15髋),一般6例(7髋),差3例(3髋),其中1例为再翻修病例。骨水泥固定假体中可能松动的有3例,其余均无松动;非骨水泥固定假体中1例为纤维性固定,其余为骨性固定。术后2例患者发生伤口渗液,考虑为异体骨反应,无感染、骨折、脱位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股骨假体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假体松动,其近期随访结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边焱焱  刘勇  姜鹏翔 《中国骨伤》2012,25(3):235-236
患者,女,35岁,2年前发现右腹股区包块,质韧、搏动性,大小约4cm×6cm,边界清晰,活动性略差,无压痛。后逐渐出现右腿肿胀,右腿内侧麻木感,无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提示右腹股沟髂动脉下囊性肿物,双下肢深静脉流速低,未予治疗。患者自述2年来肿物增大不明显。此次为明确诊治就诊我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双下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胸椎肿瘤患者下肢肌力下降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胸椎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排除主要病变位于胸腰椎、具有胃肠道手术史以及其他影响排便因素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病变表现、病程、尿潴留、下肢肌力和术前行走能力等情况,分析便秘组和无便秘组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下肢肌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27例患者,其中男128例、女99例,平均年龄54.7(11~83)岁。便秘组和非便秘组分别为131和96例。便秘组患者术前出现行走困难或瘫痪的比例明显高于无便秘组患者(83.2%比17.7%,χ2=99.035,P <0.001)。便秘(OR=9.522,95%CI:4.150~21.849,P <0.001)和尿潴留(OR=14.490,95%CI:4.543~46.213,P <0.001)分别是下肢肌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出现便秘症状的胸椎肿瘤患者有更高的下肢无力发生率。便秘和尿潴留是患者术前出现下肢肌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