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31.
520例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术前合并疾病与术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9月收治的520例65岁以上老年骨科患者,对其年龄、族别、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术前合并疾病对术后严重结局的影响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520例术后死亡4例(0.77%),其中合并内科疾病者280例的病死率为1.43%(4/280)。年龄、族别、麻醉方式不是危险因素,手术方式中关节置换为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疾病中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脑梗塞及肺心病与手术后严重结局明显相关。结论: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脑梗塞及肺心病是术后产生严重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2.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的膝关节损伤病例资料125例。男性83例,女性42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单纯半月板损伤51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22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9例;半月板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5例;半月板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7例;胫骨棘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股骨髁骨折2例。均通过关节镜进行膝关节检查,在镜下进行半月板缝合、成形、次全切除;关节镜下骨-髌腱-骨.丰腱肌,股薄肌腱结嵌入固定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关节镜下胫骨棘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关节镜监视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股骨髁骨折。结果:术后5年随访,优80例,占64%;良35例,占28%;中10例,占8%;差0例。疗效评定标准:优,术后膝关节活动正常,能进行日常工作生活;良,术后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偶有疼痛,能进行日常工作生活;中,术后膝关节活动略受限,时有疼痛,能进行日常工作生活;差,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持续疼痛,不能进行日常工作生活。结论:膝关节镜可有效治疗膝关节的各种损伤,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33.
王利  杨晨  袁宏  赵喜滨  王浩 《中国医药》2010,5(12):1163-1164
目的 观察使用TENOR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疾病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应用TENOR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脊柱骨折、退行性变和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ENOR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疾病的早、中期临床效果.结果 TENOR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患者术后各时间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过伸、过曲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运动范围是(0.85±1.4)°;术前椎间隙后高度为(0.80±0.20)cm,术后12个月椎间隙后高度为(0.95±0.18)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神经管高度为(1.01±0.23)cm,术后12个月神经根管高度为(1.65±1.91)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obb角、椎体高度降低2项参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钉位不当、骨折复位不良、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ENOR内固定系统使用方便,固定牢靠,治疗胸腹椎疾病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髋部体质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09名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进行髋部BMD及BMI检测,按BMI的不同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超体质量组,比较3组身高、年龄以及BMD的差异。再将3个组按年龄分为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5个亚组,比较各亚组BMD的不同。结果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BMD均显著高于低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大,各组骨密度均有所下降(P〈0.05)。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60岁以上亚组BMD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71~80岁亚组中超体质量组BMD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结论BMI、年龄是影响哈萨克族绝经后妇女髋部BMD的重要因素,对低BMI及高龄人群应定期监测BMD,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维、汉民族差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THA患者,按照民族分为维族THA组和汉族THA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两组术前1d和术后3个月正位腰椎和健侧髋部的BMD.结果 维族THA组患者术后3个月腰椎下降6.9%,健侧髋部下降4.1%;汉族THA组患者术后3个月腰椎下降5.2%,健侧髋部下降2.7%.维族THA组患者的腰椎、检测髋部骨量丢失均高于汉族THA组患者(P<0.05).结论 THA后维族女性骨质疏松THA患者骨量丢失速度快于汉族女性骨质疏松THA患者.THA术后应针对不同民族给予个性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大鼠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灭效果,探讨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双股骨骨细粒棘球蚴病大鼠30只,对30只大鼠左侧骨细粒棘球蚴病区给予总剂量为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结束3d后,取鼠左、右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行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死亡率;采用酶化学染色法检测原头节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变化,观察IMRT对大鼠骨细粒棘球蚴的治疗效果。结果 IMRT作用3d后,原头节伊红染色结果 可观察到,经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整体结构消失,出现深蓝色着色,原头节死亡率为(51.22±19.34)%,远高于未经IMRT治疗的右侧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死亡率(3.55±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头节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检测发现,经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右侧明显减弱,且左侧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琥珀酸脱氢酶SDH产物的平均光密度数值为(0.7193±0.1145),远大于右侧的(0.1015±0.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可促进鼠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死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杀灭效果,探讨IMRT对骨棘球蚴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50只,对50只大鼠左侧股骨棘球蚴病区给予剂量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1w后活杀取材,取大鼠左、右股骨棘球蚴包囊后行电镜观察,应用RT—PCR法定量检测骨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IMRT作用1w后,电镜下均可观察到接受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棘球蚴包囊存在明显的放射损伤,而右侧未出现;RT—PCR法检测发现接受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棘球蚴包囊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大量表达,RQ值为(67.39±17.35),而右侧则极少量表达,RQ值为(1.4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可促进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包囊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8.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即通过椎弓根扩张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的方法,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的目的的手术方法。该术式由欧美兴起,90年代在我国陆续开展。1996年有学者提出一个球囊扩张椎体高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的选择。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29例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75~93岁,平均80岁。按Jensen分型,Ⅲ型12例,Ⅳ型14例,Ⅴ型3例,术前双能量Χ线骨密度检查均在-2.5以下,均行双动头置换术,并在术后1年随访,进行Harris评分。结果术中1例出现骨水泥反应,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年,1例术后4月死于冠心病,2例死于脑梗死,1例术后2个月时死于肺部感染。Harris评分优良4例,较好14例,尚可7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用骨水泥型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密固达)对维、汉民族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的差别.方法:将71例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按照民族分为维族骨质疏松组(34例)和汉族骨质疏松组(3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两组用药前1天和用药后1年后腰椎(L2~4)椎体及髋部的BMD.结果:维族骨质疏松组患者用药后1年腰椎BMD上升1.6%,髋部BMD上升1.4%;汉族骨质疏松患者用药后1年腰椎BMD上升2.2%,髋部BMD上升2.7%;汉族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髋部提高率高于维族骨质疏松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明显提高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汉族骨质疏松,汉族患者效果优于维族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