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初步验证青黛改变入药形式制成青黛分散片后其药效和安全性与原饮片的一致性。方法: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考察青黛分散片的安全性;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对青黛及其分散片的抗炎作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青黛及其分散片未见毒性反应;青黛及其分散片的高中低组对小鼠的耳廓肿胀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青黛分散片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青黛改变入药形式制成青黛分散片后安全性未受影响,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且药效强于原粉末饮片。  相似文献   
52.
Box-Behnken设计优化荷叶总黄酮的温浸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荷叶总黄酮的温浸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温浸时间、液固比及温浸温度对荷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39倍量51%乙醇于71℃温浸2次,每次62 min,总黄酮提取率6.21%.结论:利用温浸方法提取荷叶总黄酮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种类及其相对质量分数。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腥臭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GC条件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4℃·min~(-1)升温至2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高纯度氦气,载气流速1. 0 m L·min~(-1),不分流进样; 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80℃,电子能量70 e V,检测范围m/z 35~550。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分别鉴定出41,32,40,47种化合物,四者含共有成分13种。结论:美洲大蠊生品中腥臭成分主要来源于醛类、醇类、胺类及烃类等挥发性物质,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其含量,并且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为探究美洲大蠊的矫臭去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动物药腥臭气味分析与矫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动物药之一,有效成分为氨基酸、多肽、核苷、多糖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低。美洲大蠊药材来源于人工饲养,现有的真伪鉴别方法多为性状鉴别,DNA条形码技术也趋于成熟,质量控制主要以单一指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主。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是否安全有效,但其鉴定方法、质量评价方式、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因此,提升与完善美洲大蠊质量控制体系刻不容缓。就美洲大蠊药材鉴定、质量评价方法、现行质量标准进行综述,并对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完善美洲大蠊质量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参精膏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条件,为其大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法考察药材的浸泡时间与吸水率;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粗多糖含量及干膏率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过程中的加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并以膏体成型性和口感考察人参的粉碎度,同时采用加速试验法,考察添加抑菌剂、终端灭菌以及不作任何处理对参精膏含菌量影响.结果:参精膏药材浸泡30 min,吸水率为183%为宜.最佳提取工艺以加热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第二次加10倍量水,每次2.5 h为宜.过100目筛的人参细粉加入至膏体中易分散,口感平滑,无沙砾感,参味明显.加速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抑菌剂、终端灭菌以及不作任何处理的参精膏其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均符合要求.结论:该制剂方法稳定可行,且无需进行灭菌处理,可为参精膏制备工艺及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6.
鼻用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原位凝胶脑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鼻用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原位凝胶在大鼠体内血液与脑组织中的药物分布,并评价其脑靶向性。方法 大鼠静注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溶液,经鼻分别给予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混悬液和原位凝胶后,采用HPLC分别测定血浆中及脑组织中黄芩苷的浓度。结果 与静注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溶液组相比,鼻用复合物混悬液和原位凝胶组大鼠脑组织中的药物分布显著增加,且原位凝胶组的脑靶向指数高于混悬液组,其嗅区转移率分别为88.8%,79.1%,药物平均滞留时间前者比后者增加近3倍。结论 鼻用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混悬液和原位凝胶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而原位凝胶的脑靶向作用强于混悬液。鼻腔给药可作为传统中药成分黄芩苷治疗脑部疾病一种极具优势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57.
醋延胡索炮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家骅  杨明  许润春  贺福元  谭承佳 《中草药》2005,36(11):1657-1659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干燥块茎,味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痛、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延胡索含多种生物碱。药理实验证明,延胡索总生物碱、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尤以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但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经醋炙后,其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煮时易于溶出,从而更好的发挥药效。这也与传统认为醋制入肝经,增强其疏肝止痛作用相吻合,故处方多用醋制品。但其炮制方法与工艺在全国各地有较大不同,不利于饮片质量的控制。因…  相似文献   
58.
目的 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胆酸,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提高胆酸的鼻黏膜渗透性.方法 采用相溶解度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采用体外鼻黏膜渗透试验评价羟丙基-β-环糊精对胆酸鼻黏膜渗透性影响.结果 物相鉴别证明包合物形成,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包合常数K=564.30 L/mol;采用羊鼻黏膜进行渗透试验,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渗透系数和稳态流量分别为胆酸的1.46、144倍.结论 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胆酸,形成了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能提高胆酸鼻黏膜渗透性.  相似文献   
59.
栀子苷溶液鼻黏膜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栀子苷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方法:以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为实验模型,考察在不同循环液的体积、流速、药物浓度等条件下栀子苷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结果:栀子苷在鼻黏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当循环液体积为5 mL,流速2.5 mL·min~(-1)时栀子苷溶液鼻黏膜吸收速率常数不随药物浓度发生变化.结论:栀子苷溶液鼻黏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点,吸收速率常数K为4.20×10~(-3).  相似文献   
60.
pH-时滞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中药复方愈肠宁为研究药物,制备得pH-时滞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并对其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体外释放度及药片吸水率为指标,对包衣处方中成膜剂及致孔剂种类、成膜剂与致孔剂比例、增塑剂种类及用量、包衣增重进行筛选。结果:该制剂制备方法为:取药物制备得素片,按7∶3取乙基纤维素(EC)∶丙烯酸树脂Ⅱ(Eudragit)混合,加乙醇溶解,加入包衣量10%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混匀,调整含量为4%,包衣增重3%,即得;该制剂在人工胃液2 h后中未见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溶出,在人工小肠液4 h后两指标累积溶出率均<10%,在人工结肠液2 h后分别溶出75.7%,76.8%。结论:该制剂在体外能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