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植物多酚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与应用前景,是天然产物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多酚液体制剂具有特殊的物理相态与复杂的化学组成,在研制、生产及上市后均存在稳定性差、易产生沉淀的共性问题,是制约多酚液体制剂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以植物多酚液体制剂多元沉淀机制研究为例,探讨了多酚类液体制剂沉淀物是什么、沉淀如何形成、沉淀能否控制,以及三条沉淀途径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提出了鞣质酸水解与儿茶素类非酶氧化聚合反复诱导缔合胶体聚沉的不稳定机制模型。科学阐释了多酚溶液体系中的复杂理化变化过程及其诱导体系不稳定的微观机制,提出了多酚液体制剂稳态重构的工艺思路,有利于形成多酚液体制剂沉淀机制及控制方法的共性规律,这对于促进多酚类液体制剂的精细制造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2.
"药辅合一"是中药制剂学中独特的用药理念、制药经验与哲学智慧。然而,一直存在传统经验整理不够,现代基础研究不足的缺陷。为此,阐述"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点,初步总结了中药制剂中常见的"药辅合一"现象及物理化学基础,探讨"药之为辅"与"辅之为药"的设计应用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实例分析"药辅合一"思想对中药新辅料、新技术与新制剂研究的指导价值,以期从传统经验中探寻思路,促进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的融合,推动中药制剂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江油附子与安县附子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江油附子与安县附子化学成分群进行采集,采用Mass Hunter B.05.00软件与Metabo Analyst 3.0软件进行数据过滤与标准化处理,经SIMCA-P 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并鉴定出两者区分的显著性差异化合物。结果: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得到16个差异化合物;新乌头碱、乌头碱、展花乌头宁、塔拉乌头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脱水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及新乌头原碱在安县附子中含量较江油附子更高,而尼奥林、附子灵、次乌头碱、塔拉他定、卡米查林、附子亭、宋果灵在江油附子中含量更高,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两地的栽培条件差异有关。结论:安县附子的毒性更强、镇痛抗炎活性更强,江油附子的强心活性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24.
多种辅料共制是中药炮制的特色之一,对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承不够、创新不足、转化不力,导致其现代研究进展缓慢。整理了常见药物的传统多辅料炮制,总结了传统多辅料共制的组合规律,根据固-液、固-固、液-液组合等不同的辅料物态和药性助制、性味-病证与性味-控毒组合等不同的炮制目的,归纳并分析了传统炮制目的为增效、减毒与矫味和现代研究较多的辅料(蜜酒、酒醋、姜矾与蜜麸)共制原理,以期为中药饮片多辅料共制研究在新时代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促进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与转化。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比较不同工艺制备的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肝损伤药效与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水或乙醇分别回流法、闪式法和磁力搅拌法提取美洲大蠊,通过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药效,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茚三酮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中总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结合出膏率计算加权得分,考察不同提取工艺的差异。结果: 水闪式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对抗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DA增多、抑制血清转氨酶增高、减轻肝组织病变的作用。各提取物中出膏率分别为16.64%,20.84%,16.19%,15.75%,19.53%,16.82%,总肽质量分数分别为0.82%,0.03%,0.96%,0.02%,0.64%,0.02%,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99%,1.11%,2.12%,1.15%,2.10%,1.03%,综合评分分别为90.64,37.31,99.46,42.53,82.42,39.00。结论: 美洲大蠊水闪式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损伤药效与工艺指标评分。  相似文献   
26.
熊茜  潘媛  张婷  杨明  谭庆刍  许润春  张定堃  韩丽 《中草药》2017,48(11):2189-2196
目的建立HPLC-MS/MS同时测定小金丸中藁本内酯、原儿茶酸、肌苷、齐墩果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10种成分的检测方法,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厂家、不同批次小金丸的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价。方法建立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小金丸中10种活性成分的量。采用Agilent Technologies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质谱采用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并对定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PCA,综合评价市售小金丸质量的差异性。结果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10个化合物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 0);定量限为0.01~4.49 ng/m L,平均回收率在94.82%~104.33%。样品测定结果表明A厂家小金丸质量与其他厂家存在较大差异,PCA降维处理后所得荷载图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肌苷等组分离原点距离最远,其量的差异是导致一致性差异的主要成分。结论市售小金丸质量一致性较差,各厂家在小金丸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制草乌和地龙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7.
口感设计与掩味、矫味效果评价是中药制剂处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志愿者感官评价、动物偏好实验评价到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电子舌智能味觉评价,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与分辨率越来越高,但与人体真实感受的相关性却越来越低。如何同时满足检测方法的客观真实性、高灵敏度,乃至实时动态量化,是中药制剂掩味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兼具上述特点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在中医临床诊断、针刺效应研究以及食品行业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用于中药制剂掩味评价的基础条件也趋于成熟。对f MRI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并从人体与样品角度对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准物质浓度-志愿者感官等级-脑信号强度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中药制剂产品优化与口感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推动中药制剂品质评价从"经验试错"走向"科学有据"。  相似文献   
28.
为增加异补骨脂素的皮肤透过量及滞留量,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该文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异补骨脂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IPRN-NLC),以包封率、载药量及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最佳处方。采用Franze扩散池法考察IPRN-NLC的体外透皮。结果表明,最优处方固液脂质比为7∶3,药脂比1∶30,表面活性剂1%,制备的IPRN-NLC平均包封率为(90.25±0.73)%,平均载药量为(1.56±0.27)%,平均粒径为(305±1.57)nm;体外透皮实验显示IPRN-NLC提高了IPRN的皮肤透过量,且皮肤滞留量是IPRN(水)溶液的3倍。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的IPRN-NLC提高了IPRN的皮肤透过量及滞留量,在经皮给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对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关键影响因素Poloxamer407(P407)、Poloxamer188(P188)、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进行研究,利用多元数学统计矩模型,对制备工艺参数和胶凝温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工艺参数与胶凝温度的相关方程,确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先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1.0 g溶于0.1%三乙醇胺溶液中,再加入18 g P407、6 g P188、1 g PEG 6000、葡萄糖5 g、苯扎氯胺0.02 g,加去离子水至100 g,于冰浴(4 ℃)磁力搅拌下使其分散均匀,置4 ℃冰箱中保存24 h以上,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澄明溶液。结论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0.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基本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黄芩苷与磷脂形成复合物的基本性质。方法 对制备的黄芩苷磷脂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量子化学及其溶解性、透膜性能等方面研究。结果 红外光谱研究表明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图谱具有黄芩苷、大豆卵磷脂红外光谱的特征,与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走势大体一致,没有明显差异,但图谱中-C=O、-N-H的峰形与波数均出现了变化;核磁共振氢谱结果表明磷脂复合物的形成并未在分子间产生新的化学键,但NMR谱中黄芩苷中羟基的峰形与化学位移同样发生了变异;量子化学研究表明两个分子之间虽未形成新的化合物,而是在空间匹配的前提下,以一种较弱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靠近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一种空间构象。形成复合物后对黄芩苷的溶解性改善显著,透膜累积渗透量大大提高。结论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形成并未在分子间产生新的化学键,它们之间是以一种弱的相互作用力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复合体,形成复合物后黄芩苷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