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目的 观察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客观证据。 方法 SA患者35例,随机分为A组21例,B组14例,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数目、程度、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按修定的Bruce方案,A组于首次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后10分钟行第二次TET,B组于首次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30分钟行第二次TET。分别分析A、B两组二次TET中心绞痛(AP)发生率及出现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持续时间、运动中和/或运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结果 A组21例患者,AP发生率由首次TET中的47.6%降至第二次的28.6%(P<0.01)。AP出现时间由首次TET中的1.88±0.2min延长至第二次的2.3±0.4min(P<0.05)。ST段压低最大值由首次TET中的0.21±0.09mV降至第二次的0.14±0.05mV(P<0.01),压低持续时间由首次TET中的7.12±0.9min降至第二次的4.42±0.5min(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首次TET中的38.1%降至第二次TET中的19.0%(P<0.05)。B组14例患者,二次TET中AP发生率及出现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持续时间、运动中和/或运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参数无明显改变。 结论 首次TET后10分钟重复第二次运动可使心肌缺血阈值升高,并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但首次TET后30分钟重复第二次运动其对心脏保护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52.
53.
溶栓疗法已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有适应症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成熟的方法之一,然而有关对AMI并发心跳骤停,经复苏后即刻给予溶栓治疗病例的报道尚属罕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性,49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约1h,于1998年7月5日中午1时30分入院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 (SA)患者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客观证据。方法 SA患者 35例 ,随机分为A组 2 1例 ,B组 14例 ,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数目、程度、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按修定的Bruce方案 ,A组于首次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TET)后 10分钟行第二次TET ,B组于首次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 30分钟行第二次TET。分别分析A、B两组二次TET中心绞痛 (AP)发生率及出现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持续时间、运动中和 /或运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 2 1例患者 ,AP发生率由首次TET中的 47.6 %降至第二次的 2 8.6 % (P <0 0 1)。AP出现时间由首次TET中的 1.88± 0 2min延长至第二次的 2 .3± 0 4min(P <0 0 5 )。ST段压低最大值由首次TET中的 0 2 1± 0 0 9mV降至第二次的 0 14± 0 0 5mV(P <0 0 1) ,压低持续时间由首次TET中的 7.12± 0 9min降至第二次的 4.42± 0 5min(P<0 0 1)。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首次TET中的 38.1%降至第二次TET中的 19.0 % (P <0 0 5 )。B组 14例患者 ,二次TET中AP发生率及出现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持续时间、运动中和 /或运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 首次TET后 10分钟重复第二次运动可使心肌缺血阈值升高 ,并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55.
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TET)观察稳定性心绞痛 (SA)患者心肌缺血预适应 (IP)现象的客观指标。1 对象和方法  选择我科 1998年以来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确诊冠心病 SA16例 ,年龄 43~ 72 (平均 5 1± 12 )岁。冠状动脉(冠脉 )狭窄程度行累积计分 ,冠脉侧支循环按 Contina计分。停药 2 4小时或进餐 1小时行 2次 TET。第 2次 TET在首次 TET后 10分进行并确定 ST段和T波恢复到 TET前 ,终点依文献。监测心电图和血压。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1mm为缺血阳性标准。观察 2次 TET心绞痛发生率及出现时间 ,ST段压低最大值及持续时…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再灌注心室易损性的改变,探讨卡托普利对AMI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同时测定开胸不阻断冠脉的无心肌缺血组(假手术对照组)、无心肌缺血用卡托普利灌流组(卡托普利组)、AMI早期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再灌注对照组)和用卡托普利灌流早期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卡托普利组)对家兔心室易损期(VVP)、室颤阈(VFT)、舒张阈(DT)、有效不应期(ERP)、T波顶点与VVP外缘处的时间关系(TT-VVP)等电生理指标,卡托普利灌流速度0.1 mg·kg-1·min-1。结果:VVP、VFT、DT、ERP和TT-VVP在假手术对照组和卡托普利组分别为(8.12±2.43) ms、(2.49±0.76) μJ、(3.62±0.59) V、(178.67±16.43) ms、(51.32±8.76) ms和(8.64±2.85) ms、(2.41±0.80) μJ、(3.85±0.58) V、(180.25±14.87) ms、(50.35±8.91) ms,组间比较皆无显著差异(P>0.05),再灌注对照组分别为(85.37±20.65) ms、(0.16±0.13) μJ、(2.25±0.48) V、(112.65±13.61) ms和(10.72±4.81) ms,再灌注卡托普利组分别为(56.34±15.21) ms、(0.26±0.14) μJ、(2.91±0.61) V、(137.83±15.24) ms和(14.84±7.89) ms;假手术对照组与再灌注对照组和再灌注卡托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再灌注对照组与再灌注卡托普利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卡托普利对无缺血心肌影响不明显;缺血-再灌注能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的发生,卡托普利对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倍他乐克治疗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符合诊断标准的17名住院患者,按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8例):给予地高辛0.1250.250 mg/d,间断使用双氢克尿噻25 mg,13次/d,安体舒通20mg,1次/d;开搏通12.5 mg,12次/d。倍他乐克组(9例):对照组用药+倍他乐克,开始剂量6.25 mg,1次/d,适应后加量至12.5 mg,12次/d,维持4周,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抗凝治疗;分别测量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倍他乐克组LVEF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程度和住院时间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倍他乐克可明显提高LVEF,有效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8.
对9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12导联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AMI24小时内QTd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明显长于生存组(P<0.001),AMI中死于室颤、室速者QTd也长于死于其它并发症者(P<0.10)。QTd是一种简单、价廉反映心室应激状况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9.
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的低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低血钾的原因,探讨其低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2003年8月~2005年6月共确定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12例,8例在晕厥后或晕厥发作间歇期存在低钾血症,其中特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1例,长QT综合征(LQTS)3例,B rugada综合征(BS)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1例。结果8例共检测到低血钾23次,血钾浓度为2.92±0.42(1.8~3.34)mmol/L。4例低血钾可能是室速/室颤的诱因,4例低血钾与室速/室颤的关系不太明确。补钾治疗对3例LQTS与1例多形性室速患者有效,使1例BS患者晕厥发作减少。结论低血钾是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常规监测血钾浓度并维持其正常。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