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 1例,C4/C5 2例,C5/C6 6例,C6/C7 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隐性知识是支撑中医药学术传承和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石,其包涵于中医药学理论和辨证施治的各个方面,是中医药学传承和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药学隐性知识的庞杂性、高度个体化、对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的依赖性和难以显性化等特性阻碍了其准确、广泛的传承。本文对隐性知识在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结合人工智能在对知识的学习、处理及实践运用中的优势,提出应将其与中医药学隐性知识的挖掘相结合,能够极大的提高中医药学隐性知识的传承效率和准确度,并扩大服务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差异.方法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骨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于-80℃深低温冻存3个月,3个月后复温冻存的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未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D组:骨缺损区植入部分脱蛋白骨.术后4、8、16周取材,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术后4、8、16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成骨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经X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A组与C组比较未见差异(P>0.05),A组或C组分别与B组和D组比较,成骨能力依次为:A或C> B > D(P<0.001,P<0.05),其中A或C组术后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骨髓腔再通,生物力学性能接近正常骨.结论 选择适宜的冻存保护剂对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血清IGF-I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的作用。方法:Hartel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诊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50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患者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36(20.5±3.0)个月。随访期间非手术组未出现因药物治疗无效转为手术治疗的患者。非手术组患者药物治疗2~4(2.5±0.6)个疗程后布鲁杆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转为阴性,ESR、CRP恢复正常,VAS评分及ODI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术前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患者,术后ASIA分级B级改善至C级1例,D级改善至E级5例。手术组患者无病灶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8(4.3±2.5)个月椎间隙全部获得融合(Brantigan评分≥3分)。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治疗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在药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使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6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其中3例因骨缺损行植骨术。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8例,优良率为91.7%。结论采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和规范的功能锻炼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有效降低了骨折凝肩或肩峰撞击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检测不同时相点白细胞自发活化率和白细胞表面CD11/CD18表达率,测定骨骼肌髓过氧化酶(MPO)、丙二醛(MD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Wet/Dry).结果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变化明显(P<0.01,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 2014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2.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OCCGS)建议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和美国放射学院(ACR)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LIF治疗19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3例单侧椎板切除减压,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采用VAS、ODI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手术时间120~170(144±17)min,术中出血量200~450(250±72)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损伤。19例均获随访,时间24~66个月。VAS:术前为7.7分±0.8分,术后24个月为1.9分±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为55.2%±6.3%,术后24个月为2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植骨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结论 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恢复并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防止术后腰椎失稳,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移植、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标准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结核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25~46岁,平均38岁;病史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患者慢性发病,颈部持续性疼痛、僵硬、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术前X线片、CT、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C7-T110例,T16例,T1-T33例,T2-T31例。颈胸段后凸Cobb角25°~60°,平均35°。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2例,E级5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Cobb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和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临床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脊髓或喉返神经损伤,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39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末次随访Cobb角10°~16°,平均12°。NDI评分从术前的(48.2±2.9)分降低至终末随访的(22.5±3.1)分。除2例术前脊髓功能A级末次随访未见恢复外,其余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其中A级2例,B级1例,C级1例,D级3例,E级13例。结论:经前方入路显露颈胸段结核病灶安全可靠,椎管减压效果显著,病灶清除后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颈胸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