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4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86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07篇
综合类   594篇
预防医学   66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41篇
  1篇
中国医学   336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刘欢  甲次拉母  蒲沙龙  张吉仲  李丽梅 《中草药》2023,54(13):4111-4117
目的 研究黑柳Salix nigra树皮的化学成分,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抑制脂肪生成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实验模型,利用油红O和苏丹黑B染色,研究从黑柳树皮中分离到的部分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生成的影响。结果 从黑柳树皮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皮苷(1)、特里杨苷(2)、7-水杨酰-2''-苯甲酰水杨苷(3)、cochinchiside A(4)、2''-苯甲酰水杨苷(5)、胡萝卜苷(6)、rosin(7)、水杨苷(8)、chalcononaringenin-2''-O-β-D-glucopyranoside(9)、3,4-二羟基苯甲酸(10)、苯甲酸(11)和水杨酸(12)。其中化合物1259能够显著抑制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生成。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柳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生成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2.
背景与目的 三阴性乳腺癌(TNBC)容易发生侵袭转移,恶性程度极高。笔者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在TNBC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预后相关,进而本研究进一步探讨FAT4对TNB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及不同TNBC细胞系(BT-549、MDA-MB-231、MDA-MB-468、MDA-MB-436)中FAT4的表达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TNBC细胞系,分别转染FAT4-shRNA(FAT4敲低组)、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以未处理的TNBC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率、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细胞中Hippo信号通路下游靶点YAP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比较,各TNBC细胞系中FAT4的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5)。功能实验选用BT-549细胞和MDA-MB-436细胞。无论在BT-549细胞或MDA-MB-436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FAT4敲低组在转染后24、48、72 h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降低、侵袭与转移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YAP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磷酸化YAP(p-YAP)表达量明显降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水平明显降低,而间质标志物N-cadherin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AT4表达水平在TNBC细胞中普遍降低,FAT4表达的降低能增强TNBC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减少TNBC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FAT4降低后Hippo信号通路下游的YAP蛋白磷酸化减少,从而促进EMT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评估重庆市在新结防模式下MDR-TB患者的治疗现状及经济负担,为MDR-TB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的比例较高,医保覆盖率也较高,但也还存在相关卫生服务可及性差、治疗副反应普遍、患者经济负担较重等问题。后续应加强重点人群和弱势人群MDR-TB的筛查,提升相关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54.
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在21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测量面神经干及其颞骨内乳突段、鼓室段长度;面神经干分叉处至舌下神经颈部的最短距离。②3例新鲜标本取舌下神经及面神经干行组织学检测,测定其神经束数目和横切面积。③2例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舌下神经干在寰椎水平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8.5±0.3)mm2;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5.1±0.2)mm2;面神经干的长度为(15.7±2.0)mm,颞骨内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为(14.6±1.5)mm、鼓室段的长度为(9.6±1.2)mm;面神经干分叉处至舌下神经颈部的最短距离为(17.2±2.3)mm。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治疗面瘫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控制塑料铸型标本粗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塑料是管道铸型比较理想的原料,现已在标本制作中广泛使用。鉴于医疗,科研和教学在不同的情况下,对铸型标本的粗细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摸索出对塑料铸型标本粗细程度加以控制的有效方法。以往常用的手段是:①用填充剂的浓度来调节,浓度高的适合于粗大管道的铸型,而浓度低的适合于较细小的管道铸型。②用灌注压力来调节,压力较大,能使管道扩张,铸型可以达到细小的分枝;压力较小,则铸型只能及于粗大的管道。我们在摸索铸型塑料的选择和若干种有机溶剂性能时,发现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红细胞精氨酸 /一氧化氮系统的改变。方法 :通过核素标记测定红细胞3H L Arg转运的特征 ;一氧化氮合酶 (NOsynthase ,NOS)改良法测定红细胞NOS活性 ;放射免疫法测定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红细胞L Arg摄入的最大转运速率 (Vmax)较正常组明显降低 ,但两组L Arg转运的亲合力 (Km)无差异。其中高血压组经过Y+通道的Vmax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Km与正常组无差别。经过Y+L通道的Vmax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变化 ,Km升高。高血压组红细胞NOS生成量及NOS活性均降低。高血压时红细胞中的cGMP的含量也较正常人明显减少。结论 :高血压时红细胞利用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7.
一提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人们首先会想到森林的滥伐、大气的污染、水质的破坏等对人体生存和健康带来的危害。而现在来自现代家庭内部的污染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保问题。现代人患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皮疹、鼻炎等相当普遍,常见的霉菌、尘螨、蟑螂、宠物皮屑等大量的过敏原正是来自居室内的污染。地毯、床垫、枕头、沙发、家具等家庭用品以及厨房死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氯霉素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23例颅内感染者21例氯霉素治疗前用过其他类抗生素,因无效而改用氯霉素,另2例因过敏体质而直接使用氯霉素。结果:本组氯霉素治疗均有效。结论:治疗颅内感染,氯霉素可作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替换药,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9.
蒲昭和 《养生月刊》2003,24(2):76-77
重视房事保健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正常的性生活既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也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古代养生家更强调,戒房劳(避免房事过度)对人身心健康及益寿延年的重要性。为此提出了不少节制房欲的方法,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0.
自古以来,灵芝就被誉为“仙草”、“不死草”。过去、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崇敬和信奉灵芝,得到一枝灵芝如获至宝……《白蛇传》中白娘子为了拯救许仙,冒死盗采南极仙翁仙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代代相传。 过去因灵芝无法人工培养,野生来源又非常稀少,所以很珍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自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灵芝培育成功以后,便开始了对灵芝应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