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创伤性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150例。采用双盲、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给迈之灵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云南白药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迈之灵治疗创伤性肢体软组织肿胀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2.
104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104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其中开放性损伤80例,闭合性损伤24例。伤后患肢恢复血运时间8h内41例,8—12h36例,12h以上18例。9例因创伤等因素I期截肢。伴有骨折47例(50处)。行血管修补缝合25例,血管端-端吻合42例,自体静脉移植28例。术后因合并严重感染行Ⅱ期截肢4例。死亡1例,肾衰1例,缺血性肌挛缩8例。认为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中,及早诊断是关键;其预后与创伤的性质、程度及肢体缺血时间关系密切;在其治疗中尽早恢复血运至关重要;早期筋膜间隔减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3.
对X线图像评价椎弓根螺钉水平面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水平面位置的X线图像判断方法。方法:选用12具脊柱标本(T11~L5)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测量各节段与螺钉水平面位置相关的7个参数:椎弓根水平面成角,椎弓根狭窄处横径,椎弓根中心轴椎后方(PAPP)距正位成像椎弓根阴影中心的水平距离,椎弓根中心轴椎前方距正位成像椎弓根阴影中心的水平距离,直径6mm螺钉在PAPP进钉水平面内的最大允许偏离角度,PAPP距关节突关节中央(胸椎)或关节间隙中央(腰椎)的水平距离,PAPP距上关节突外缘的水平距离。以此作为客观依据对实验性三种水平面位置(好、可、差)螺钉共240枚进行X线评价。结果:经方差分析,7个位置参数在各节段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图像法判断的敏感性为84%~95%,特异性为93%~96%,预估值为85%~92%,与40例经CT扫描证实的螺钉位置进行比较,其诊断价值与实验结果相近。结论:以各节段椎弓根螺钉水平面位置参数为依据的X线评价法是一种简单、相对可靠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胶体注入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膝关节腔后,其各主要组织、器官在不同时间内放射性活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 12只新西兰兔诱导成关节炎模型后,分为6组,右膝关节腔各注入32P-磷酸铬胶体44.4 MBq,间隔不同时间各处死一组,取外周血、骨髓、肝脏、脾脏、肾脏、卵巢、胭窝淋巴结,称取样品测量出各主要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活度值.结果 血、骨髓、腘窝淋巴结、卵巢、肾脏、脾脏、肝脏在各检测时间点放射性活度的最大值占关节腔初始注射活度的百分比分别是1.372%、0.44%、0.15%、0.016%、1.317%、0.101%、6.510%,核素注射3 d内胭窝淋巴结的%Id/g值最大,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推移均逐渐减少.结论 32P以胶体盐的形式注入兔关节腔,可以较长时间的滞留在关节腔内发挥治疗作用,全身各主要组织、器官的分布很少,因此对全身的放射性损伤很小.  相似文献   
155.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年龄36~71(45.2±3.2)岁;病程1~12(4.5±1.8)个月。其中有35例患者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研究组),同期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未系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方式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38例,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单开门)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7、30 d和术后6、12个月分别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神经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4.3±1.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3~8(5.54±1.54)h;术后住院天数3~12(5.62±1.59)d;对照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24~48(18.80±4.78)h;术后住院天数为7~17(9.85±1.9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7、30 d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无神经功能恶化、血肿、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2周愈合;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外科康复理念运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6.
背景: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Kaneda代表的钉棍系统,一类为以Z-plate等代表的钉板系统。它们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这类器械均为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国内普通患者难以承受。作者在各种胸腰椎前路钢板系统和国人脊柱解剖特点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适合国人胸腰椎形态学特点的前路新型钛合金钢板(NTP)。 目的:对DunnⅢ,NTP,Z-plate等3种前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设计:抽样调查。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南通市虹桥医院放射科。 对象:实验于2003-05/08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选择15具健康成年人体新鲜脊柱标本。 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5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DunnⅢ、NTP、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测量3组标本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工况下的载荷一应变变化,载荷一位移变化。 结果:15具成年人体新鲜脊柱标本,均进人结果分析。在最大载荷500N下,Z-plate平均应变最小为410ug,NTP平均应变其次为430ug,而Dunn平均应变最大477ug;脊柱的平均纵向位移,Z-plate组最小为2.23mm,NTP组为2.38mm,而Dunn组的平均纵向位移为2.85mm。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NTP、Z-plate均优于Dunn Ⅲ(P〈0.05),而NTP和Z-plate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TP和Z-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57.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方向位移时的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活动范围,以此提高特殊情况下下腰椎的椎弓根钻钉技术。方法选用45具成人干燥脊住尸体标本,观察L3-L5的椎弓根形态并确定其进行钉点,对其中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2mm、4mm、6mm后的测量,确定允许位移范围及不同位移时的进钉方向活动范围及最大允许角度。结果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钻孔点在L3-L5有±4mm的活动幅度,而在内外移6mm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弓根壁或椎体上下终板的穿破。结论该研究显示:L3~L5各椎体的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有一定的范围,钻孔点位移不同时其钻孔方向与活动范围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国外已有分叉钢板的力学性能研究,但其运用的骨折模型为同心圆型粉碎骨折模型.本组实验运用生物力学方法观察分叉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力学特征.方法:实验于2005-11/12在上海大学上海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①材料:选取9具经防腐保湿处理成人骨盆,由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死者生前自愿捐献遗体,家属均知情同意.内固定钢板由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②分组:髋臼后壁范围为从髋臼顶点至髋臼后壁与坐骨枝相交处,将其等分为两部分,上部为A区,下部为B区.将骨盆从中锯开分成两个髋关节,共18个髋关节,随机分为A区截骨组,B区截骨组,A,B区截骨组,每组6个.其中3个髋关节采用6孔髋臼重建钢板固定,另外3个髋关节采用重建钢板 分叉钢板固定.截骨厚度为髋臼后缘至坐骨切迹之间厚度的1/2.③测试方法及评估指标:采用WE-5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从150 N开始等级加载至600 N,加载速率为1.4 mm/min,髋臼和股骨头按常规布置岛精度小标距应变片,骨块移位由高精度精显光栅位移计测定,应变由YJ-14数显应变仪记录.结果:①600 N载荷下,各组重建钢板 分叉钢板固定后,分离位移和应变均低于重建钢板固定(P<0.05).②600 N载荷下,采用分叉钢板固定的平均强度和平均轴向刚度较重建钢板组分别高出13%和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B区骨折模型的平均强度和平均轴向刚度也较A区和AB区骨折模型大.结论: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了分叉钢板的使用可增加髋臼后壁骨折的内固定强度,尤其适合后壁粉碎骨折的固定.  相似文献   
159.
目的:应用客观,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椎动脉闭塞后血管重建术后改善小脑血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用23只成年杂种犬经颈部阻断两侧椎动脉和一侧颈总动脉,制成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疾病模型,随后实施同侧椎动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术重建椎动脉。以氢清除法测定术后近、远期局部小脑血流量;超声多普勒测定椎动脉血流速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及磁共振SA(M)观察吻合口及小脑结构。RI结果:术后近期局部小脑组织血流量达212.5±77.9)/((μLg·min),较阻断术后增加25%,达阻断术前的81%;椎动脉内血流的最高、最低流速分别为(5.49±2.36),(3.47±0.77)cm/s,均有提高,后者提高显著。3个月后,局部小脑血流量为(253.3±72.2)μL(·/gmin),进一步提高15.8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吻合口通畅,颈部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后脑磁共振扫描未见梗死性病变;实验犬均正常存活。结论:椎动脉重建术对恢复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后脑供血,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亦随时间的延长成正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观察膝关节不稳早期软骨下骨三维结构变化及二磷酸盐的干预作用,探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早期软骨下骨三维结构的变化在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24只)、二磷酸盐组(24只)、对照组(12只).采用兔膝关节不稳模型(切断前交叉韧带)右膝造模.二磷酸盐组每天皮下注射二磷酸盐(利塞磷酸钠)0.01 mg/kg;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等渗盐水皮下注射.术后分别于4,8,12周处死动物后,切取保留关节面上下各2 cm骨的手术侧膝关节,行Micro-CT检查.检测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pacing,Tb.Sp)、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组织骨密度(tissue BMD,tBM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第4周模型组BVF、Tb.N、Tb.T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BVF较二磷酸盐组也降低(P<0.05);二磷酸盐组BVF较对照组亦降低(P<0.05);模型组Tb.Sp较二磷酸盐及对照组均增加(P<0.01),二磷酸盐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模型组vBMD较二磷酸盐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二磷酸盐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模型组BVF、Tb.Th、Tb.N较二磷酸盐及对照组增加(P<0.05),Tb.Sp明显减少(P<0.05),而vBMD显著增加(P<0.01). 结论 膝关节不稳软骨下骨早期以骨破坏为主,后期出现明显的骨形成.二磷酸盐可通过抑制骨吸收,保护软骨下骨的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