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小鼠海马脑片氧糖缺失/复氧复糖(OGD/R)时蛋白激酶Cε(PKCε)膜转位的影响.方法 成年近交系BALB/C小鼠40只,体重18~22 g,雌雄不拘,制备海马脑片,将脑片置入无糖无氧的人工脑脊液中,培养20 min后再置于正常人工脑脊液(nACSF)中培养(复氧复糖)2h,以建立小鼠海马脑片OGD/R模型.脑片随机分为5组(n=40),对照组(C组):在nACSF中培养4 h;吗啡预处理组(M组):在含吗啡3μmol/L的nACSF中孵育30 min后用nACSF洗脱,随后制备OGD/R模型;纳洛酮+吗啡预处理组(N+M组):在含纳洛酮50 μmol/L的nACSF中孵育30 min后,加入吗啡至3 μmol/L,孵育30 min,随后制备OGD/R模型;纳洛酮组(N组):在含纳洛酮50μmol/L的nACSF中孵育1h,随后制备OGD/R模型;OGD/R组:制备OGD/R模型.于脑片OGD/R期间测定PKCε膜转位情况和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神经元存活率降低,膜相关蛋白中PKCε表达上调,胞溶蛋白中PKCε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OGD/R组比较,M组神经元存活率升高,膜相关蛋白中PKCε表达下调,胞溶蛋白中PKCε表达上调(P<0.05),N+M组和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N+M组神经元存活率降低,膜相关蛋白中PKCε表达上调,胞溶蛋白中PKCε表达下调(P<0.05).结论 吗啡预处理诱导小鼠海马脑片缺血耐受的机制可能与抑制PKCε膜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TIA)与七氟醚复合笑气吸入麻醉(SNA)对鼻内镜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两组:TIA组24例;SNA组24例.手术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50之间.于术前及术后1、3、24h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测试法(MMES)评定病人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①TIA组术后1h及SNA组术后1h、3h MMES评分与术前比较和两组术后1h、3hMME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病人MMES评分均恢复至术前水平.②TI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均少于SNA组(P<0.05);TIA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高于SNA组(P<0.05),③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短时POCD,但TIA组患者POCD持续时间较短,且术后恢复苏醒质量要好于SNA组.  相似文献   
23.
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  纪方  章浩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6):413-41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在术中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8例,其中顺转子间型30例,反转子间型12例,转子下型16例。按AO分型,A1型5例,A2型34例,A3型1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男26例,女32例;年龄65~91岁,平均79.2岁。其中8例合并一种内科疾病,25例合并两种以上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经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A。术后每月进行一次随访,根据随访时髋关节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进行Harris评分,作出疗效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是5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是168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是5cm。术后无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旋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58例患者全部获得12~15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Harris评分,优46例,良12例,优良率100%。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较好、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优点,更适合于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24.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保守治疗不仪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且易于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手术被认为是减少患者卧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瑞士AO/ASIF设计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和美国Stryker公司设计的第二代Gamma钉共治疗1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现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5.
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数量逐年增加,现已占全身骨折的3.58%[1].保守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易导致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使患者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然而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如何达到创伤小且固定牢靠,对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GAMMA3钉是在Gamma钉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美国Stryker公司),我院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采用GAMMA3钉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其中47例获得半年以上门诊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纪方  穆军  全瑞萍 《医药世界》2009,(8):463-464
随着现代化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消毒供应中心(CSSD)规范化的正式实施,大量的新设备、新仪器及新技术的使用和增加,不仅对所有可复用的消毒灭菌物品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同时对CSSD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严、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与加强CSSD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我院CSSD专业人员培训工作的展开情况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27.
利多卡因对缺氧脑细胞内游离钙增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8.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9.
骨膜瓣移位防治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相似文献   
30.
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68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经带锁髓内钉治疗,13例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实施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术,治疗同时行自体髂骨髓腔内外植骨术。结果:81例股骨骨折骨不连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68例股骨干骨不连治疗后,有5例出现主钉或锁钉折断,经再次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愈,其余患者不连端全部愈合;13例股骨远端骨不连经DCS内固定术后全部愈合。81例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根据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综合指标评定疗效,本组优54例,良21例,差6例,优良率92.6%。结论:股骨骨折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为内收肌群的生物力学因素导致内固定失败造成;股骨干骨折及骨不连手术内固定应以髓内固定为主,股骨髁部骨折及不连接应选用坚强的DCS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