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51.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由于其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引起脊柱不可逆的损坏,因此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早期确诊,对指导治疗和了解预后十分重要.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临床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1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I在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胸椎结核椎旁脓肿破入胸腔的诊断和治疗秦世炳,程宏101149北京市胸部肿瘤结核病研究所胸椎结核发病率占脊柱结核的30%~40%,而几乎所有的胸椎结核都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其中约1%破入胸腔,形成继发性胸膜炎或脓胸。椎旁脓肿穿破,进入胸腔后引起呼吸道...  相似文献   
53.
骨关节结核是一古老疾病,在5000年前古埃及木乃伊中就发现了它所造成的骨破坏。Hippocrates最早记录了此病的一些临床特征。公元1779年,Percival Pott对脊柱结核引起的脊柱畸形和截瘫进行了阐述。因而在西方,此病又称为Pott’s病。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少儿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少年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归纳分析其首诊原因、病程、受累节段、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瘫痪情况,并分析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婴幼儿(0~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学龄儿童(7~12岁)、少年(13~17岁)四组并进行比较。将脊柱分为脊柱上段(颈段、颈胸段、胸段)和脊柱下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和骶段)并对其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将患者分为瘫痪组和非瘫痪组,比较两组的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根据后凸Cobb角,以30°为界分为两组,比较其瘫痪发生率。结果:少儿脊柱结核最常见首诊原因为疼痛,病程平均5.3±10.9个月(1.5~72个月),受累椎体数平均2.9±1.0个(1~6个),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后凸Cobb角平均15.7°±17.0°(0~90.5°),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病程之间有相关性(r为0.384~0.666,P0.05)。瘫痪组的Cobb角角度、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组(P0.05);Cobb角≥30°组发生瘫痪的比率(11/18,61.1%)明显高于Cobb角30°组(12/70,17.1%)。比较四个年龄组的患者,疼痛和瘫痪在首诊原因中所占的比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2.695,P0.05);瘫痪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婴幼儿组(8/19,42.1%)和学龄前儿童组(8/31,25.8%)发生瘫痪的比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组(4/39,10.3%)和少年组(3/23,13.0%)。四个年龄组患者的病程、脊柱上段和脊柱下段的发病率、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儿脊柱结核以疼痛首诊和病变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其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之间具有相关性。少儿脊柱结核中瘫痪患者的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患者。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及后凸Cobb角≥30°者发生瘫痪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胸椎结核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的653例患者病案首页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及实验室检查、手术方案选择等。结果 653例胸椎结核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49.0(30.0,62.0)岁]、病程较长[6.0(3.0,12.0)个月]、背痛者较多[78.1%(510/653)],主要依靠组织病理诊断[81.0%(417/515)]。外埠患者[65.7%(429/653)]多于本埠患者[34.3%(224/653)],且本埠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发病率[34.8%(78/224)]高于外埠患者[14.0%(60/429)](χ2=38.330,P<0.001)。中、下段胸椎受累达91.4%(597/653),累及2个椎体者最多[69.5%(454/653)],其次为3个及以上椎体者[28.2%(184/653)],截瘫患者达30.5%(199/653),接受手术治疗者达83.2%(543/653),其中术后出现并发症者99例(18.2%)。截瘫患者入院时血红细胞沉降率[35.0(16.0,66.3)mm/1h]、贫血[36.7%(73/199)]、接受手术时间[210.0(168.5,250.0)min]和术中出血量[600.0(400.0,1000.0)ml]均明显高于非截瘫组[27.0(11.0,55.5)mm/1h、24.7%(112/454)、201.0(150.0,240.0)min、500.0(400.0,800.0)ml](Z=-2.867,P=0.004;χ2=9.835,P=0.002;Z=-2.494,P=0.013;Z=-3.182,P<0.001)。最终术后出现并发症者经积极处理均痊愈,好转出院581例(89.0%),转往其他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或治疗基础疾病61例(9.3%),截瘫未愈8例(1.2%),死亡3例(0.5%)。结论 胸椎结核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中下胸椎受累及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多见,病理是主要的确诊方式。手术是胸椎结核的重要治疗手段,截瘫患者病情较重,手术难度增加,但总体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6.
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治疗脊柱结核1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引流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及流注脓肿的方法、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2例脊柱结核病人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支持下,用局麻或氯胺酮全麻。小切口单纯行寒性脓肿清除术,清除脓液、干酪及肉芽组织,同时局部脓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低位放置脓腔引流管。结果 脓肿清除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好转,102例一期治愈,5例术后形成脓腔积液,3例术后瘘管形成,2例术后复发行第二次手术。结论 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脓肿能很好地清除干净,对脓肿毒性反应强、体质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骨性病灶破坏轻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减小了手术风险及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57.
结核病的全球发病率的上升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而作为继发结核的骨关节结核也有上升趋势,但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够。根据资料统计,90%的骨关节结核近期有肺结核、淋巴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等病史,而40%的骨关节结核患者合并有它处结核(肺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因骨结核的慢性发病和误诊误治等原因造成了骨结核的总体治愈率下降,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现在,耐药的、经久不愈的骨关节结核患者大多是由于治疗不及时不规范,甚至是误治乱治造成的。非专业的临床医师对骨关节结核用药、检查、诊断方法了解不够,不能完全掌握骨关节结核病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从而使患者的治疗增加难度。使治愈率下降,复发率上升。在骨关节结核的治疗过程中应有重要的防御过程.手术中脓肿的处理、术后连续用药也是关键,它是造成医源性传染的根源。所以规范骨关节结核的治疗和医师的培训.增加临床医师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希望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结核复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3例复发患者均出现局部疼痛加重,血沉增高(32~132mm/h),10例合并窦道感染。CT显示13例病灶局部清除不彻底,6例出现新病灶。21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不规范。4例行保守治疗,经瘘管清创换药+调整抗结核治疗后治愈;19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及重新植骨,其中18例术后一期获得治愈,术后放置病灶引流管延长至3~14d。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者,术后绝对卧床6~8个月治愈;2例耐药患者术后1个月瘘管形成,经局部换药及调整结核药物治疗2年后痊愈。结论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结核复发是严重的并发症,严格规范的抗结核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法是防止脊柱结核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与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手术疗效及相关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 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在外院误诊为脊柱结核而实际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脊柱炎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位于颈椎2例,胸椎5例,腰椎7例。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本组患者中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6例。14例患者均并发一种或多种其他疾病,其中并发糖尿病8例、肾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肝硬化1例、高血压6例、肺部严重感染5例。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情况、术后植骨融合率、术后Cobb角变化等情况,综合上述因素评价手术效果及相关风险。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均误诊为脊柱结核,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脊柱炎,均有术前疼痛、截瘫等手术适应证。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术9例,采取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术3例;2例颈椎病变采取颈前路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术。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个月,均获得随访。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7.8±67.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60.5±86.4)ml;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出现术后相关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3例,术后一过性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术后菌血症1例。末次随访植骨均获融合;末次随诊ASIA神经功能分级明显改善,D级3例,E级11例。VAS评分术后明显改善,由术前的(7.4±1.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3±1.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0,P=0.000)。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脊柱炎术前易误诊为脊柱结核。术后易出现切口不愈合、菌血症等手术风险。在积极处理好术前诊断、掌握好手术适应证,以及术后合理处理好相关并发症后,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0.
胸椎结核后凸畸形与病变治愈型截瘫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后凸畸形的关系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7例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20例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Cobb角在30°以上者占95%.17例经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术后截瘫恢复率达70.5%.结论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椎体骨质缺损塌陷所引起的后凸畸形角度大小有直接关系.手术减压是目前治疗病变治愈型截瘫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