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7篇
  免费   827篇
  国内免费   484篇
耳鼻咽喉   215篇
儿科学   105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757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1980篇
内科学   1549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445篇
特种医学   7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84篇
外科学   1102篇
综合类   3980篇
预防医学   1676篇
眼科学   95篇
药学   1474篇
  23篇
中国医学   1669篇
肿瘤学   658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684篇
  2012年   793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735篇
  2008年   779篇
  2007年   723篇
  2006年   750篇
  2005年   716篇
  2004年   637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499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333篇
  1996年   303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295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271篇
  1991年   252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158篇
  1987年   128篇
  1986年   94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68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65年   11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71.
鼻咽癌高危人群微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鼻咽癌高危人群的主要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常规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鼻咽癌高危人群、鼻咽癌患者、鼻咽炎患者及正常人的微核率。结果 鼻咽癌高危人群及鼻咽癌患者的微核率明显增加,且随病情进展而继续增高。结论 鼻咽癌高危人群存在比较明确的细胞遗传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相互作用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的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方法 用CD16磁珠抗体分离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接触共培养为实验模型,观察SB 203580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细胞因子浓度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微珠方法测定.结果 SB 203580能够有效抑制BEAS-2B细胞释放IL-6、IL-8(P<0.05)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IL-8(P<0.01).SB 203580对嗜酸性粒细胞与BEAS-2B细胞接触共培养诱导的IL-6、IL-8和IP-10释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BEAS-2B细胞单独或相互作用时均通过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释放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结果本组3例患者起病年龄均小于18个月,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的智能障碍,其中1例伴有短暂眼球震颤及眼球活动障碍,1例伴有张力障碍性姿势异常;睡眠可缓解无力及锥体外系症状,应用氟桂嗪治疗后,2例患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降低,1例无效。结论本病病因不明,多为散发,临床表现为18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辅助检查无特征性改变,氟桂利嗪治疗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74.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我们的共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从1967年开展首例肝癌肝移植后,经过对适应证的不断探讨和技术改进,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76.
我院自 1993年 5月 - 2 0 0 1年 5月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2 1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 ;男 14例 ,女 7例 ;左侧 12例 ,右侧 8例 ,双侧 1例 ;年龄 2 1~ 6 8岁 ,平均 4 0 5岁 ;闭合性骨折脱位 16例 ,开放性骨折脱位 5例 ;按照Kuss分类法 :同向性脱位 15例 ,分离性脱位 6例 ;伤因 :车祸伤 12例 ,高处坠落伤 5例 ,重物压伤 3例 ,扭伤 1例。同时伴肢体骨折 6例 ,胸腹伤 3例。2 治疗方法本组 16例闭合性损伤均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一般在硬麻下进行 ,取平卧位 ,膝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对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0例20只眼进行常规检眼镜眼底及Goldmann三面镜联合巩膜压陷检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激光光凝,或巩膜冷凝外加压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结果:共lO例,年龄17~32岁,8例为双眼患病,病变位于颞下,双侧对称。11眼同时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3眼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及锯齿缘断离,1眼仅有前部视网膜劈裂,3眼仅有锯齿缘断离其中2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巩膜冷凝外加压术,全部一次治愈,5眼行激光封闭锯齿缘断离及劈裂区。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8.
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局部解剖的异常,可引起其一定的功能障碍,也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 media,SOM)的原因之一,对ET功能的发挥以及其形态维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人类腭帆张肌(tensor veli palatini muscle,TVPM)是ET扩张的主要肌肉,腭帆提肌(levator veli palatini muscle,LVPM)收缩有助于关闭ET而起保护作用,ET内粘膜具有许多皱襞及瓣膜结构,ET管内含有表面活性物质(suractant),ET周围还有Ostmann氏组织组织(Ostmann′s fatty tissue,OF)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这些结构的正常是ET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  相似文献   
79.
舒张性心力衰竭(简称舒张性心衰)多见于老年女性,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见左室肥大,大部分患者有高血压、耱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而既往有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很少。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收缩性心衰的诊断一致,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确诊舒张功能障碍的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方法,不但可以证实心脏的收缩功能正常,还能够对反映舒张功能的指标进行评价。此外,心功能不全时血液标记物脑钠肽(BNP)在诊断舒张性心衰方面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腹主动脉瘤的腔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镜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兴起并且技术日趋成熟。其微创、术后快速恢复及确切的短中期效果等优点使其成为继传统开腹手术和经皮腔内支架置入术后的第三种治疗方法。目前腹主动脉瘤的腔镜治疗可分为全腹腔镜腹主动脉瘤手术、腹腔镜辅助腹主动脉瘤手术、助腹主动脉瘤手术、机器人辅助腹主动脉瘤手术、腔镜联合经皮腔内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