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8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报告了临床及实验研究两方面的结果。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62例,并观察治疗前后胃粘膜PGs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经治疗后PGE2,PGF1a,6-keto—PGF1a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xB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此外,还观察到治疗前的湿热型患者的TxB2比其他证型患者高(P<0.01)。将上述中药用于吲哚美辛诱发的大鼠实验性溃疡,其结果表明,对PGs的影响与临床观察一致。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胃病患者黄苔的发生机制,对经胃镜及病理明确诊断的66例胃病患者分为黄苔组及白苔组各33例,经刮舌获取舌苔进行细菌培养及直接涂片并查白细胞及上皮细胞。结果表明,黄苔的涂片法细菌阳性率为60.6%,白苔为36.4%,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黄苔的细菌数量也较白苔增多(P&;lt;0.05),黄苔的炎性细胞及上皮细胞较白苔增多(P&;lt;0.05)。结论:胃病患者出现黄苔与舌苔中的细菌、炎性细胞及上皮细胞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83.
胃病与幽门弯曲菌及舌苔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尿素酶试验、革兰氏染色、细菌培养三种方法,对135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HP)检测,并观察HP与舌苔的关系。结果表明:HP阳性患者,黄苔发生率为81.7%,而阴性患者黄苔为32.3%(P<0.001),HP数量越多,黄苔发生率亦越高。随着中药清降3HP,黄苔亦随之消退。黄苔可作为HP感染的间接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4.
董建华治疗尿路感染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温病学家,长期从事温病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学验丰富。董老治疗尿路感染也颇有特色,今介绍如下。1清利祛瘀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一组泌尿系疾病。急性发作时,小便频数,热涩刺痛,舌红苦黄,或发热恶寒,或有血尿。此为湿热蕴结于下焦,膀优气化不利。清利湿热是通用之法。清利湿热,董老强调须注意两点:一是湿与热结,不似伤寒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清可愈,邪易留滞,治疗时为使邪净,不宜过早停药;二是如《金鹰要略》所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亦如朱丹溪所谓…  相似文献   
85.
蒲黄解毒汤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药蒲黄解毒汤和西药西咪替丁对比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91例,疗程4周,并进行了4-24个月的内镜随访观察。表明该药对吲哚美辛、利血平所致的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优化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柳氮磺吡啶组、优化溃结方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从造模d 4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3 mL灌胃,每日1次;补脾益肠丸组按1.62 g.kg-1剂量,给予浓度108 g.L-1补脾益肠丸3 mL灌胃,每日1次;柳氮磺吡啶组按0.36 g.kg-1剂量,给予浓度24 g.L-1柳氮磺吡啶3 mL灌胃,每日1次;优化溃结方组按8.37 g.kg-1剂量,给予浓度558 g.L-1优化溃结方3 mL灌胃,每日1次,均连续灌胃21 d。各组灌胃给药后,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IL-1β含量和IL-1β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IL-1β含量升高、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补脾益肠丸组、柳氮磺吡啶组、优化溃结方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含量、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优化溃结方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IL-1β含量、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优化溃结方组与柳氮磺吡啶组比较,IL-1β含量、蛋白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化溃结方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结肠组织IL-1β含量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7.
胃癌与癌前病变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8.
王长洪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652-1654
归纳分析了董建华院士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经验。寒热并用是《伤寒论》方剂组成的重要特色,董老治疗内科诸多病证,凡具寒热错杂之病机,多应用表里双解、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等法,寒热药物或舍性取用,或相制反佐,灵活多变,临床疗效显著,深得仲景用药之精髓。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联合甲硝唑、叶酸三联疗法对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属脾虚血瘀证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脾虚血瘀型胃脘痛,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萎缩性胃炎和(或)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三联治疗组(n=34),给予加味四君子汤100ml 2次/日,联合甲硝唑200 mg 2次/日、叶酸10 mg 3次/日,对照组(n=34)仅给予甲硝唑200mg 2次/日、叶酸10 mg3次/日。以上药物除甲硝唑服用1周外,其他服用至第24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黏膜病理、PCNA表达。结果:三联治疗组治疗后PCNA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0.01),三联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病理改变逆转总有效率(79.4%)均优于对照组(39.4%)(P<0.05或P<0.01)。结论: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能有效改善症状,一定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并对胃黏膜异常活跃的增殖状态有明显抑制作用,脾虚血瘀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0.
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274例,并与西咪替丁治疗的186例对照。中药组溃疡及糜烂的4周治愈率分别为81%和80%;西咪替丁组分别为79%和61%。中药对糜烂的疗效优于西咪替丁(P均<0.01)。实验证实中药能提高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含均量,对幽门螺杆菌有清除作用,对应激,幽门结扎,利血平,消炎痛、醋酸五种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均<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