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9篇
中国医学   49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研究药对配伍的科学内涵,该研究从药物的肠吸收角度出发,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比较葛根单提、人参单提、葛根人参合提、葛根人参合并4组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用HPLC测定了药液中指标成分葛根素、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的含量。计算并比较速率常数(Ka)与表观吸收系数(Papp)。其中葛根素的KaPapp依次为葛根人参合并组 >葛根单提组 >葛根人参合提组。人参皂苷Rg1,Re,Rb1KaPapp依次为葛根人参合并组 >人参单提组 >葛根人参合提组。葛根、人参合并给药可能提高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提高免疫力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黄连组(7.8 mL·kg-1)和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20.30 g·kg-1、10.15 g·kg-1、5.08 g·kg-1),采用体内抗菌实验观察其对细菌感染的小鼠死亡保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香菇多糖组(0.19 mg·kg-1)和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20.30 g·kg-1、10.15 g·kg-1、5.08 g·kg-1),采用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血清溶血素方法及碳粒廓清实验观察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热毒宁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具有抗菌作用,可降低小鼠死亡率;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可增强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增加小鼠溶血素的生成,增强免疫低下小鼠迟发型的超敏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菌,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3.
靳瑞婷  杨素德  付娟  李雪峰  陶永华  万琴  王振中  萧伟 《中草药》2015,46(24):3682-3686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芪白平肺颗粒中8种皂苗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以芪白平肺颗粒为研究对象,以人参皂苷Rb_1为内参物,计算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b2、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d与人参皂苷Rb_1的相对较正因子(f),通过f计算芪白平肺颗粒中7种成分,并在10批芪白平肺颗粒中进行验证,比较该方法与外标两点法测定结果的相似度。结果人参皂苷Rg_1、Re、Rf、Rb_1、Rc、Rb2、Rd、黄芪甲苷分别在进样量为0.416 0~4.992、0.315 4~3.785 2、0.259 6~3.115、0.385 2~4.622、0.222 8~2.674、0.193 2~2.318、0.183 5~2.202、0.574 6~6.895μg线性关系良好,f值分别为1.244、1.075、1.133、1.090、1.071、1.070、0.967,且在不同条件下重复性良好。QAMS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两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再验证结果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f值可信。结论建立的QAMS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芪白平肺颗粒中多种皂苷类成分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64.
目的优化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和青蒿(金青)的醇沉工艺,并获得关键工艺参数与质量属性的关系方程,为醇沉过程自动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断氧化马钱子苷转移率及醇沉液中固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醇沉前液相对密度、醇沉前液温度、醇沉终点乙醇体积分数、醇沉搅拌速度、加醇速度、静置温度、静置时间7个因素对醇沉工艺的影响趋势,同时通过方差分析确定影响醇沉工艺的关键因素。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关键因素的参数范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结果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得到金青醇沉的最佳工艺参数:搅拌速度为550 r/min、加醇体积流量为4.0 m L/s、醇沉终点乙醇体积分数75%、静置温度30℃、静置时间24 h、醇沉前液相对密度1.10 g/m L(25℃)、醇沉前液温度25℃,在此条件下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断氧化马钱子苷转移率分别为94.8%、97.6%、97.4%、97.2%、96.1%,醇沉液中固含量为4.2%。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热毒宁注射液金青的醇沉工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金青醇沉工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5.
<正>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血气分析已较普及,但对健康人的血气分析正常值报告很少,尤其儿童血气分析正常值资料更少,我们曾对本校幼儿园健康儿童做血气分析,现整理报导如下。 一、观察对象 本文对我校幼儿园经体检证明正常的3—6岁的健康儿童81例,共分4个年龄组即3岁组9名(男5名女4名)、4岁组25名(男19名女6名),5岁组28名(男17名女11名)、6岁组19名(男9名、女10名)这些儿童绝大多数出生和成长在东北长春。  相似文献   
66.
畸胎瘤多发于卵巢、睾丸、纵膈及腹膜后等,头部罕见,现报告1例。患者男,23岁,工人。14岁发现左耳后有绿豆大肿块。9年来,随年龄而增长,无疼痛,初期肿块质硬,4年后变软,术前1年出现轻度压疼,术前2个月自发性轻度疼痛。查左乳突部有一个2×2厘米的囊性肿块,质硬而韧,局部无红肿。  相似文献   
67.
患者女,46岁。于74年12月26日下午3时,在田间劳动,突然晕倒,锨柄末端击中左颞部,局部皮肤稍呈红色,无伤口,伤者不在意,继续劳动,数分钟后清醒,左颞部出现麦大的肿块,并持续肿大如核桃、拳头、引起患者注意,6时许到医院,患者面色苍白,他人挽扶尚能行走,脉弱而速,血压80/50毫米汞柱,肿块直径20厘  相似文献   
68.
为了评价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TUVP)和经尿道前列腺悬浮离子电切(SP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上述两种术式治疗BPH共112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I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及MS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石油醚萃取部分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1)、7-羟基香豆素(2)、肉桂醇(3)、麦角甾醇(4)、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5)、β-香树脂醇乙酸酯(6)、菜油甾醇(7)、α-香树脂醇乙酸酯(8);从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9)、山柰酚(10)、槲皮素(11)、山柰酚3-O-葡萄糖苷(12)、儿茶素(13)、表儿茶素(14)、丁香酸(15)、金丝桃苷(16)、正二十碳酸(17)、丁香脂素(18)、牡丹皮苷A(19)、牡丹皮苷C(20)、没食子酰芍药苷(2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0.
油菜花粉化学残渣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色谱技术及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从油菜花粉经超临界CO2提取后残渣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出1 1个化合物.经MS和NMR鉴定为尿嘧啶核苷(1)、异鼠李素(2)、槲皮素(3)、柚皮素(4)、山柰酚(5)、山柰酚3-O-β-D-葡萄糖昔(6)、山柰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3”-O-β-D-葡萄糖)-β-D-葡萄糖苷(9)、N1,N5-二-(反式-对香豆酸酰)亚精胺(10)、N1,N5,N10-三-咖啡酰-亚精胺(11).其中化合物8~11为首次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