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8年1月用DHS内固定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65例获得6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X片示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发生髋内翻2例,无钉板断裂、加压螺钉穿透股骨头。采用Kuderna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髋关节优良率90.8%。结论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可靠,在重建后内侧柱的稳定性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2.
书名:《经皮内镜腰椎手术学》主编:李振宙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40680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是腰椎退行性病变,造成椎管内神经受到压迫,从而产生腿麻、长时间走路疼痛、跛行、腰疼等症状。腰椎椎管狭窄症对老年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会给其运动造成十分明显的疼痛。一般来说,轻度腰椎管狭窄症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例如理疗,对于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患者通常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3.
从"肝肾同源"理论入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体质分析、治疗等进行综述,介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最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44.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是介导椎间盘炎症反应发生的重要通路之一。中药可以不同程度干预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阻断细胞中IκBα磷酸化,减少p65的核转移,下调促炎因子的大量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基质降解酶的表达,使聚集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抑制髓核细胞凋亡,改善椎间盘代谢的紊乱,达到保护椎间盘、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科常见疾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临床上对于防治OP的研究日益深入,有研究者发现,血管形成与骨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H型血管与OP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缝隙引导配体3(SLIT3)、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血...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测量及分析第一跖骨头外移截骨(Lindgren术式)治疗外翻术前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 30例47足外翻患者术前测量足底各部位的压力,然后行第一跖骨头外移截骨,术后8周取出内固定螺钉,进行术后足底各部位压力测定,随访平均15月.结果 术后与术前跖骨头下压力相比,两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P<0.05),且重度组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升高(P<0.01).结论 第一跖骨头外移截骨术治疗外翻,在矫形的基础上不破坏外翻足的生物力学环境,截骨保留内收肌的方法,降低了以往其他术式因术后应力性转移产生足底胼胝疼痛的发生率,从而恢复了趾第一序列的正常解剖,使内在肌的肌力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47.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经验。方法:对92例胫腓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药物,并进行肌肉收缩及膝踝关节功能锻炼。6周后逐渐负重行走。结果:92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79例膝、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该手术方式创伤小,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甘肃省中医院行PPECD治疗的18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者明显增多。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对于每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临床上所取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临床上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将现代医学治疗方式结合于中医辨证论治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文通过综述中医"精血同源"理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为临床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骨痨汤对老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予以乙胺丁醇、利福平等常规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骨痨汤。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状况(排便复常时间、排气复常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TNF-α)水平、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复常时间、排气复常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盗汗、发热、疲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盗汗、发热、疲倦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10、TNF-α水平及ODI评分、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IL-6、IL-10、TNF-α水平和ODI评分、NR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5.00%; 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痨汤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疗效较好,可改善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调控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