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检测p16及pRb在正常腮腺、PA和CP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表达的A相关性及在CP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和pRb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16在正常腮腺、PA和CPA中的表达逐渐减少,而rRb的表达逐渐增高,其关联系数r=-0.328。结论 p16和pRb在PA和CPA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在CAP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为其处理提供正确的方案,减少并发症。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以来102例口腔癌根治术后组织瓣修复缺损并发症的种类及原因。结果102例中有15例出现并发症,包括窒息、感染、出血、皮瓣部分坏死等.经处理后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术后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下斜方肌皮瓣修复颊部肿瘤术后巨大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颊部恶性肿瘤术后大型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应用以颈横动脉为血供的下斜方肌皮瓣对颊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缺损进行一期整复7例,其中2例皮瓣折叠修复颊部洞穿缺损,皮瓣最大为8cm×7cm。结果7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所有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皮瓣无坏死,头颈部形态功能满意。结论下斜方肌皮瓣面积大,血管蒂较长,血运可靠,操作简便,而且柔软较薄,适合修复面颊部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后巨大缺损。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10例颈动脉体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和疗效情况。[结果] 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体瘤,7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s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4例行临时球囊阻断(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试验,其中1例为TBO阳性,6例颈动脉体瘤被单纯剥离切除,3例行包括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颈内动脉结扎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所有病例随访1~10年无复发、无死亡。[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和准备非常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中具有良好作用。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剥除;与颈外动脉包绕紧密的一并切除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包绕紧密难以剥离的最好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下斜方肌皮瓣的解剖基础和该皮瓣在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大型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颅颌面外科2000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下斜方肌皮瓣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缺损进行同期修复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5~76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舌癌10例,颊癌4例,口底癌2例,腮腺癌1例,口咽癌2例,牙龈癌3例,上颌窦癌1例,右颧、额部恶性肿瘤1例;15例为初发恶性肿瘤,9例为复发恶性肿瘤;皮瓣最小为8 cm×7 cm,最大为12 cm×10 cm.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供区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皮瓣无坏死,头颈部形态功能满意.结论 下斜方肌皮瓣具有血管蒂长、旋转度大,皮瓣薄而柔软,操作简便,适合同期修复头颈部术后较大的缺损.  相似文献   
36.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7.
改良游离腓骨瓣塑形方法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的改良方法.[方法]对7例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跨中线的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在腓骨瓣的制备、塑形和定位固定等方面进行改良.[结果]移植腓骨瓣全部成活,固位稳定.随访6个月至2年,面下部外形恢复良好,上下颌相对位置正常,接受活动义齿修复后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较满意.[结论]改良的腓骨复合组织瓣克服了常规方法的缺陷,对腓骨瓣的损伤更轻微,对血供损害更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颞下窝及翼腭窝区侧颅底受累头颈肿瘤的手术进路及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09年6月,15例颞下窝及翼腭窝区肿物并同时伴有侧颅底受累的患者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采用颅面联合入路10例、颞下窝入路3例,Weber-Ferguson加Lynch入路2例。结果:15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11例同期行颅底软硬组织缺损的修复。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偏瘫或脑脊液漏。结论:颞下窝及翼腭窝区颅底受侵肿物的手术入路应视肿瘤部位及颅脑组织受影响的程度而定。肿瘤切除同时行缺损修复可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游离前臂皮瓣舌再造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舌癌根治术应用游离前臂皮瓣施行一期舌再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访分析近3年来35例舌鳞癌根治术中应用游离前臂皮瓣施行一期舌再造的结果,总结有关处理经验和教训。结果 术后35例口腔和颈部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出现血管危象6例,5例抢救成功,1例失败,移植成活率97.2%。随访3个月~2年半,再造舌外形大部分较好,语言和吞咽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游离前臂皮瓣是舌癌根治术后舌缺损修复的良好材料,通过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达到较高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0.
应用胸大肌岛状肌皮瓣重建全舌体、口底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累及双侧的舌癌根治术后全舌体、口底重建的有效方法及临床评价。方法 对2000年10月至2002年12月问我科收治的7例累及双侧的舌癌患者实施根治性手术,造成全舌体、口底的大面积缺损,采用一侧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即时重建全舌体和双侧口底。结果 6例转移肌皮瓣完全成活,口腔和颈、胸部创面均一期愈合。1例肌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无口底颌下瘘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16个月,重建舌体、口底形态基本满意,语言功能大部分恢复,吞咽功能恢复良好。1例在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肺转移,其余6例目前均继在。结论 胸大肌岛状肌皮瓣组织量大,血供丰富,是全舌体、口底重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