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8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温阳止泻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以及对其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感染轮状病毒并导致肠炎的2个月~3岁小儿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轮状病毒性肠炎西医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一定剂量的温汤止泻散.对比两组患儿的腹泻时间、止泻疗效,测定心肌酶谱.结果 试验组患儿平均腹泻时间为(55±12)h,对照组为(102±1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心肌酶谱的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止泻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好,并能降低心肌酶谱的酶含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调查本市某高校一起以发热、头晕、呕吐、腹痛及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的原因,查找相关病原体,为应对生物性食物中毒积累经验。方法收集疑似病例相关信息,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生化分析法及多重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调查情况得出结论。结果本次调查人数19人,均为18岁~20岁在校学生,食物中毒潜伏期为4~18 h。从可疑食物(鸡腿)及1例病例粪便中均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通过多重PCR鉴定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电泳显示为同源株。结论学校人员比较密集,易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落实卫生管理制度,防止出现类似事件。  相似文献   
93.
对某民爆器材企业451名接触三硝基甲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分析显示,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确诊9例,其中壹期7例、贰期2例;疑似三硝基甲苯白内障21例,细点状混浊36例,ALT异常增高48例。提示企业应重视职业防护,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化工原料对工人的职业损伤。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女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作为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给予舍尼亭(酒石酸托特罗定),2mg日2次口服。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5.
心血管病患者院内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较准确地认识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多见和少见病种及其危害程度 ;了解在直接死因中 ,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的构成。方法 本所心内科 1993年 7月 1日至 1998年 6月 3 0日五年内死亡总病例数 2 3 3例 ,回顾性分析每种疾病致死的人数及其构成比 ,并计算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在直接死因中的构成比。结果 第一位致死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构成比 2 5 .75 % ( 60 /2 3 3 ) ;第二位致死疾病为风湿性心脏病 ( RHD) ,构成比 2 0 .60 % ( 4 8/2 3 3 ) ;并列第三位是冠心病 ( CHD) (急性心肌梗死另计 )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 ,构成比均为 12 .0 2 % ( 2 8/2 3 3 ) ;其它依次为扩张型心肌病 ( 5 .15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 3 .86%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 3 .43 % )和主动脉瘤 ( 3 .43 % )、高血压性心脏病 ( 3 .0 0 % )、肺源性心脏病 ( 2 .15 % ) ,……。另外 ,在直接死因中 ,心力衰竭占72 .5 3 % ( 169/2 3 3 ) ,心脏猝死占 11.5 9% ( 2 7/2 3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另计 )、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型心肌病是主要的引起死亡的心血管病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患者最多见的直接死因 ,(院内 )心脏猝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6.
目前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某些疾病如SARS、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器官移植后等的有效手段[1],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因而激素的使用已成为目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最常见原因。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又称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由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大部分患者最终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如能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尤其在MRI发现之前,积极治疗后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护关节功能,控制和延缓病情发展,可显著减少致残率[2]。  相似文献   
97.
文题释义: 隐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手术后,排除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显性失血之外,患者机体内丢失的血量。试验中由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放置引流管,未观察到显性失血,所以术后第4,21,42天的总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数值变化来体现隐性失血的变化。 显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者手术后,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失血量。 背景:单髁置换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术中失血量相比较低,但二者之间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差异,分析术前贫血患者是否也可以在无输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8 例,其中58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9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4,21,42天,检测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计算隐性失血量与输血率。试验获得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 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红细胞比容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术后第1,4天之间,单髁置换组中女性没有隐性失血,男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4 g/L;全膝关节置换组中女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10 g/L,男性为 7 g/L,单髁置换组男性与女性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对应性别患者(P < 0.05或P < 0.01);④单髁置换组的输血率为0%,全膝关节置换组的输血率为4.4%;术前中度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60-89 g/L),单髁置换组3例均无需输血,而全膝关节置换组6例中2例(33%)需输血;⑤结果表明,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有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2-7314-5548(彭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参麦颗粒中的尿囊素、原儿茶醛、儿茶素、表儿茶素、麦冬甲基黄烷酮A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C_(18)(4. 6 mm×250 mm,5μm);以乙腈-0. 5%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结果尿囊素、原儿茶醛、儿茶素、表儿茶素、麦冬甲基黄烷酮A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 87~96. 75μg/ml (r=0. 999 9)、1. 29~32. 25μg/ml(r=0. 999 3)、0. 73~18. 25μg/ml (r=0. 999 2)、1. 56~39. 00μg/ml (r=0. 999 8)、1. 19~29. 75μg/ml (r=0. 999 6)和0. 86~21. 50μg/ml (r=0. 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 46%、98. 28%、96. 97%、98. 55%、97. 99%、97. 26%,RSD分别为1. 10%、0. 96%、1. 43%、1. 29%、0. 77%、1. 36%。结论所建立的HPLC波长切换法可同时测定参麦颗粒中尿囊素、原儿茶醛、儿茶素、表儿茶素、麦冬甲基黄烷酮A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含量,可以为参麦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评价参芪降糖颗粒(胶囊)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糖耐量减低、糖耐量低减、糖耐量减退、IGT”和“参芪降糖”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医药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6月所有参芪降糖颗粒(胶囊)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6篇,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值为2.10,95%CI(1.21,3.64)、空腹血清血糖WMD值为-0.83,95% CI(-0.90,-0.76)、早餐后2h血清血糖WMD值为-1.51,95% CI(-1.59,-1.43)、甘油三酯WMD值为-0.43,95% CI(-0.56,-0.31)和胆固醇WMD值为-0.41,95% CI(-0.49,-0.3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仅有2篇文献报道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所以尚不足以说明其安全性.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参芪降糖颗粒(胶囊)治疗糖耐量减低有效,可能具有改善“脂毒性”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今后应规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