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王兴荣  毕宏生 《山东医药》1998,38(12):22-23
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76例(135只眼)散光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散光度及视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组裸眼视力由0.07±0.04提高到0.99±0.21,验光散光度由-2.91±1.39D降至-0.56±0.44D,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LASIK治疗散光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虹膜识别定位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近视性散光眼患者97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98眼)采用非球面模式切削LASIK治疗,对照组(48例96眼)采用传统palnoscan模式LASIK治疗,两组均在虹膜识别定位下进行准分子切削。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K值)、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和波前像差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0 mm时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WFRMS)、高阶像差均方根值(HOARMS)、四阶球差均方根值(4thSRMS)与术前相比,P均<0.01;实验组瞳孔直径6.0 mm时的HOARMS、4thSRMS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与标准LASIK相比,虹膜识别定位下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四阶球差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优点和并发症。方法:对36例48眼具有玻璃体积血的PDR眼,术前5~7d玻璃体腔内注入TA0.1mL(40g/L)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TA0.3~0.5mL以帮助辨认玻璃体后皮质。结果:炎症反应程度:有4眼(8%)术后瞳孔区可见少量渗出膜,术后5~7d渗出吸收;15眼(31%)房水闪辉,术后3~5d,房水闪辉消失。所有病例都没有发现手术后感染。视力改善情况:39眼(81%)视力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大于2行),7眼(15%)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没有改善。眼压变化:玻璃体腔注入TA前后平均眼压比较其差异没有显著性;手术后1wk内监测平均眼压比术前高,其差异有显著性。手术后第3mo和术前相比,其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TA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在治疗PDR中有较好的效果,临床上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4.
氪黄、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宏生  刘力  王兴荣  袁明俊 《眼科》2000,9(3):166-168
目的 :评价氪黄、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serouschori oretinopathy ,CSC)的疗效。方法 :将 1 3 8例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诊为CSC患者中的 1 0 6例 1 1 2只眼采用氪黄、绿激光治疗作为光凝组 ,3 2例 3 3只眼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视力变化、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及光凝组病程与治愈速度的关系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光凝组视力由术前的 0 58±0 3 0增至光凝后的 0 89± 0 2 9(P <0 0 5) ,治愈率为 98 2 % ,复发率为 5 4 %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视力由术前 0 59± 0 3 2增至术后的 0 76± 0 3 0 ,治愈率为 63 6% ,复发率为 3 6 4 %。光凝组治疗前病程越短 ,治愈率越高 ,恢复速度越快。结论 :氪黄、绿激光治疗CSC ,可以显著地提高视力和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治疗尤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3 4例、3 6眼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的病例经前段玻璃体切割 ,扩大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 ,并与同期同种手术中未破后囊 446例、472眼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 3 6眼中术后第 1天裸眼视力≥ 0 5者占 95 % ;术后 1月裸眼视力≥ 1 0者占 62 % ,并趋于稳定。角膜散光术前为 0 .71± 0 .79D。术后 3 0d、90d分别为 0 .78± 0 .81D、0 .80±0 .77D ,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后经适当处理 ,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6.
LASIK与PRK治疗高度近视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毕宏生  王兴荣 《眼科》1999,8(2):67-70
为比较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随访半且且资料完整的LASIK(143只眼)和PRK(129只眼)两组治疗高度近 虱,并按屈光度分为A、B、C3个组,对两种术式在不同度数,不同治疗时期的术后视力,屈光度,并发症等进行系统的的对比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L式和P式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95.8%和79.8%;裸眼视力≥1.0者为74.1%和  相似文献   
77.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215;切削深度-0.3&#215;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可导致角膜Q值增加.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RGC-5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过氧化氢损伤组、黄芪多糖干预组。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阴性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损伤组分别加入1 000μg/ml的黄芪多糖和100μmol/L的过氧化氢,黄芪多糖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1 000μg/ml、500μg/ml、250μg/ml)黄芪多糖后加入100μmol/L的过氧化氢。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实时细胞电子传感器(RT-CES)分析系统记录细胞生长状态。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正常RGC-5细胞呈扁平梭形,边缘清晰,有较短突起,过氧化氢损伤组细胞皱缩,细胞密度减低,轴突缩短,其他各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MTT:各浓度黄芪多糖干预组的细胞活性均较过氧化氢损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API染色:过氧化氢处理后RGC-5细胞核可见染色质凝聚,边缘化;黄芪多糖干预后仅少量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现象。RT-CE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损伤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其余各组细胞生长曲线基本正常。结论黄芪多糖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RGC凋亡,这为黄芪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孔(IMH)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孔79例(79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两组:空气组41例,C 3F 8组38例。观察两组手术效果。 结果:黄斑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