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云南省4县少数民族居民疟疾防治知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4县少数民族居民认知疟疾防治知识对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不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居民一般情况、疟防常识、蚊帐拥有和使用、求医习惯和疟史等。结果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干预措施,少数民族居民的疟防常识知晓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拉祜族居民的知识水平提高最大,超过30%的少数民族居民已能掌握疟防常识,同时,少数民族居民使用蚊帐进行个人防护、寻求医疗救助的行为得到培养,超过60%人群拥有蚊帐,但正确使用率仍然较低,仅为15·64%。结论随着少数民族居民对疟防常识认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该类人群健康卫生行为的形成,其成效有待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的人RPE细胞系ARPE-19分为正常对照组、过氧化氢损伤组和不同浓度(1000 mg·L-1、500mg·L-1)APS干预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过氧化氢损伤组加入200μmol·L-1过氧化氢,APS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1000 mg·L-1、500 mg·L-1)APS后加入200μmol·L-1过氧化氢。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检测各组细胞活性;DAPI染色观察各组细胞核形态学变化;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real-time cell electronic sensing system,RT-CES)实时记录细胞生长状态;应用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结果过氧化氢损伤组细胞皱缩,悬浮细胞增多,APS干预后细胞状态改善。MTT检测结果显示:1000 mg·L-1、500 mg·L-1APS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86±3.64)%和(101.03±3.52)%,与正常对照组(10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过氧化氢损伤组细胞存活率为(56.49±2.3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1000 mg·L-1、500 mg·L-1APS干预后,细胞存活率升高到(88.14±2.97)%和(80.75±3.13)%,与过氧化氢损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DAPI染色显示正常细胞核均匀淡染,过氧化氢损伤组出现强荧光点和致密的细胞核,APS处理后凋亡程度减轻。RT-CES显示,APS处理可以减少过氧化氢造成的细胞损伤。Caspase-3检测发现过氧化氢造成细胞caspase-3水平升高,APS处理后caspase-3水平下降。结论 APS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人RPE细胞系ARPE-19的凋亡,这为AP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3.
为评价晶状体、玻璃体等联合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半脱位的疗效,对37例(40眼)先天性、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患者采用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去除脱位或半脱位的晶状体,并用小梁切除术、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因晶状体脱位引起的并发症,其中26例(29眼)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本组患眼均成功去除晶状体,60.0%患眼术后矫正视力≥0.5,16例继发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获得控制,5例视网膜脱离全部复位。认为晶状体、玻璃体等联合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半脱位及其并发症,疗效显著,视力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比较应用临时人工角膜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不同类型严重眼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眼外伤患者20例(21只眼),包括爆炸伤11例(12只眼)、眼球穿通伤9例(9只眼).术前视力为光感~眼前手动,采用临时人工角膜代替病变角膜完成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白内障切除、球内异物取出、视网膜复位等眼内操作后,再用新鲜供体角膜置换人工角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7月,随访视力、眼压、眼球解剖完整性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眼爆炸伤和78%的眼球穿通伤,共19只眼(90%)保存眼球解剖结构完整性.11只眼(52%)保持最佳矫正视力≥0.05,其中眼爆炸伤9只眼(9/12),穿通伤2只眼(2/9).严重影响预后的并发症有持续性低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均发生在眼穿通伤.结论 临时人工角膜下行前后节联合手术是治疗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外伤眼的惟一有效的方法,眼爆炸伤预后好于眼球穿通伤.  相似文献   
45.
云南澜沧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澜沧县疟疾控制项目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2004年疟疾疲情,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县、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疟疾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问卷调查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及蚊帐使用情况。结果 2002-2004年,澜沧县的疟疾发病率为0.229‰略低于项目实施前的0.247‰;疟疾正规治疗率提高33个百分点;估算全县2004年的血栓和走访漏报率分别为0和93.46%;当地居民对疟疾常识的知晓程度比2002年前有明显提高,使用蚊帐的人口增加显著。结论 澜沧县抗疟措施落实程度和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明显,疟疾传染源监测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评价氪黄激光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NPDR) 所致的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edema,CME) 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7 例(52 只眼) NPDR 所致CME患者行氪黄激光局部或格栅状黄斑区光凝,按病程分为≤6 个月和≥7 个月两组病例,随访1 年,观察光凝后不同时期患者视力及黄斑水肿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光凝前视力027 ±021 ,光凝后为053 ±026( P< 001 ) 。视力提高者为904 % ,不变者为58% ,下降者为38 % 。CME完全消退者为558 % ,部分消退者为423 % ,不变者为19 % ,术后1 个月即达到较理想状态。病程≤6 个月组,光凝后1 个月时视力提高者即达815 % ,6 个月时达1000 % ,水肿完全消退者为704 % ,部分消退者为296 % 。病程≥7 个月组,光凝后1 个月时视力提高者仅为200% ,6 个月时方达880 % ,水肿完全消退者为400 % ,部分消退者为560 % 。两组患者视力恢复速度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 001) 。结论  相似文献   
47.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9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患者13例18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期为7个月~4年,平均23个月。18只眼视网膜均在位,16只眼(88.9%)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0.3者11只眼(71%),最好视力为1.0。术后玻璃体再出血2例,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吸收。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结合术中及术后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预防玻璃体再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Zyoptix系统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193人(363眼),采用随机表分为Zyoptix、Planoscan两组,Zyoptix组97人(181眼)为试验组采用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Planoscan组96人(180眼)为对照组采用传统LASIK模式进行治疗。两组术前均用Zywave像差仪检测散瞳前后瞳孔偏移数据,Zyoptix组治疗前进行虹膜识别,确定患者个人信息、瞳孔中心总体偏移量和眼球旋转角度并在治疗时加以补偿、术后随访6个月对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及轴向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未丢失,Zyoptix组比术前BCVA≥1行的有62眼(34.3%),≥2行的有24眼(13.3%),Planoscan组比术前BCVA≥1行的有51眼(28.3%),≥2行的有16眼(8.9%)。术后6个月Zyoptix组散光度为(-0.26±0.25)D,Planoscan组(-0.37±0.36)D,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3.37,P〈0.01),两组SimK’sAsting分别为(-0.72±0.82)D、(-0.94±0.8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6个月无散光例数Zyoptix组为67眼(37.0%),Planoscan组为47眼(2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P〈0.05)。结论 虹膜识别引导下LASIK对于散光矫正的准确性、可预测性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49.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42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42眼进行药物、激光及手术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或就诊时已有严重玻璃体混浊或已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随访6~24个月,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42眼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单眼发病患者对侧眼未出现发病。3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3眼视力≥0.1,最好视力为0.8。40眼视网膜完全复位,部分复位1眼。结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早期易被误诊,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自制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的药物特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恒温振荡法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体外释药特性;采用60Co灭菌方法消毒灭菌;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植入小鼠背部皮下,隔日处死小鼠后观察皮肤及微球,以检测微球的体内稳定性;将微球植入玻璃体腔后,定期测定房水中药物含量,观察其体内释药特性,并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第2d、5d、9d、14d行F-ERG检查,于第28d时将动物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查,观察5-FU微球对角膜、房角、视网膜的影响。结果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在体外释药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72.3%,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后药物含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小鼠皮下埋植1月后,微球有破碎粘连现象,微球在小鼠体内组织相容性良好;房水中药物含量测定表明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T1/2为379.05h;视网膜电流图潜时及波幅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检查,注药眼与对照眼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方法可靠,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注入玻璃体腔后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抑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