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妊娠中晚期胎羊宫内心脏介入治疗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严重心血管畸形的胎儿出生后预后极差,孕中、后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胎预后,通过动物实验对妊娠中晚期宫内心脏进行介入,可建立安全、有效、可行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以妊娠中晚期孕羊为实验对象,探讨宫内心脏模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2在四川大学华西科技园移植病理技术平台及麻醉技能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9只双胎妊娠101~127d(term150d)黑山羊。方法:随机将每只黑山羊双胎之一做为心脏介入治疗组,另一只设为对照组,每组9只。治疗组麻醉后穿刺胎羊心前区胸壁后进入左心室,进行胎羊宫内心脏介入治疗。对照组胎羊同时暴露在麻醉、介入治疗过程中,但不对其进行介入操作。主要观察指标:①腹部超声监测胎羊心率变化情况。②胎羊血气、血糖及血乳酸值。③苏木素-伊红染色,肝组织PAS染色观察胎羊,新生羊的脑、肝、肺组织形态。结果:介入治疗组胎羊出现血pH降低及心脏穿刺时-过性心率下降、早搏二联律,介入治疗后胎羊血糖及血乳酸较术前升高(P〈0.05),新生羊期血pH、血糖及血乳酸均恢复正常,实验过程中胎羊血电解质保持稳定。3/9孕羊被处死,3/9只妊娠羊经阴道早产,3/9只妊娠羊经阴道足月分娩,新生羊存活,胸壁皮肤未见瘢痕形成。脑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介入治疗组新生羊有轻度病理学变化,其余介入治疗组新生羊/胎羊与对照组新生羊/胎羊脑组织结构均无异常: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有明显病理学改变;肝组织PAS染色显示心脏介入治疗后肝糖原大量消耗,继续妊娠后肝糖原蓄积恢复。结论:实验构建了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胎儿宫内介入治疗的动物实验模型,表明利用妊娠中晚期孕羊进行胎羊宫内心脏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胎羊心脏介入治疗中孕羊妊娠激素的变化. 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对9只怀孕山羊进行研究.麻醉孕羊2 h(对照组),洗脱期后进行胎羊心脏介入治疗(治疗组).两组均监测孕羊心率、血气值、血压及胎羊心率、血气值(治疗组),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操作前、后及操作后48 h孕羊血雌二醇(E2)、孕酮(P)水平. 结果两组操作中孕羊心率、血压及血气值稳定;治疗组穿刺心脏后胎羊心率均有一过性下降,pH值有降低.对照组各时点孕羊血E2、P基本保持稳定;治疗组各时点孕羊血E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水平无明显变化.胎羊心脏介入治疗结束后孕羊血E2含量较对照组增加(P< 0. 05 ),E2/P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操作后48 h, 术后足月产者E2、 P基本恢复术前水平, 早产者较T3时点E2值略有下降, E2/P比值仍增加. 结论胎羊心脏介入治疗影响孕羊雌孕激素水平,可能影响到胎羊继续妊娠.  相似文献   
53.
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accela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AIVR)又称加速的室性心律,是儿童期少见的心律失常,国内儿科文献尚缺乏报道.我们近期诊断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Tp-Te间期对于儿童室性早搏(VPC)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将120例VPC患儿按病因分成良性室早组、室性并行心律组和器质性室早组,每组各40例,另选取40例行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比较4组间心电图V3、V4、V5导联的Tp-Te间期、Tp-Te/QT比率的差异。结果:V3导联显示器质性室早组Tp-Te间期较其余各组均延长(P<0.05);V4导联显示良性室早组Tp-Te间期仅较正常对照组与器质性室早组缩短(P<0.05);V5导联显示器质性室早组Tp-Te间期仅较良性室早组延长(P<0.05)。V3~V5导联均显示器质性室早组Tp-Te/QT比率较其余各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V4和V5导联显示Tp-Te/QT比率在室性并行心律组与良性室早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p-Te间期容易受心率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用于VPC危险分层时,价值不大;而Tp-Te/QT比率可以作为临床儿童VPC危险分层的重要无创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不同病变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历年收治的81例先天性阴道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阴道异常患者中,共有6种病变类型,先天性无阴道16例(19.7%),阴道闭锁15例(18.5%),阴道横隔10例(12.3%),阴道纵隔14例(17.2%),阴道斜隔18例(22.2%),处女膜闭锁8例(9.8%).48例有原发性闭经(59.2%),22例伴有不规则下腹痛(27.1%).15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采用腹膜法阴道成形术,其余患者均采用隔膜切开引流加阴道隔膜切除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阴道发育异常患者不同病变类型需选用不同手术方法,无阴道患者腹膜法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of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vagin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1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vagin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re were 5 types in these 81 patients,and 16(19.7%)patients showed absence of the vagina,15(18.5%)had vaginal obstruction,10(12.3%) had transverse vaginal septum,14(17.2%)had longitudinal vaginal septae,18(22.2%)had septum obliguum,and 8(9.8%)had imperforate hymen.Forty-eight(59.2%)patients presented with primary amenorrhea,and 22 (27.1%) complained of irregular pelvic pain. Fifteen of the patients with absent vagina underwent amnion artificial vaginoplasty, and the others were treated with incising and removing the septum, all having good clinical outcomes.Conclusion Amnion artificial vaginoplasty is a good option for treatment of absent vagina.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后宫颈残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改进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方法,将改进前后的病例分为甲乙两组进行比较。结果甲组(改进前)出现5例宫颈囊肿,乙组(改进后)出现1例宫颈囊肿;乙组高频电刀切除组织病理显示:46%患者有宫颈内膜组织残留;乙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宫颈残端愈合时间缩短,与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宫颈残端潴留囊肿的发生是由于CISH术中宫颈残端残留宫颈活腺体所致,CISH术结合高频电波刀的电圈切除术处理宫颈残端可预防宫颈残端并发症的发生,特别对子宫颈肥大、外口松弛、糜烂较重患者具有较大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处理方案及预后,以减少冠状动脉损伤(CALs)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476例KD患者,分别对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的性别、发病月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类型、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剂量等因素进行比较。根据对IVIG无反应性KD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再次IVIG组、再次IVIG+糖皮质激素(GCS)组与IVIG敏感组,比较CALs发生率。结果 (1)IVIG无反应组的外周血WBC、血Na+较IVIG敏感组降低,而ESR明显升高,IVIG剂量较低(均P<0.05)。(2)再次IVIG或再次IVIG+GCS组的CALs发生率与IVIG敏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WBC、血Na+降低和ESR升高及IVIG剂量不足是IVIG无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时再次IVIG或再次IVIG+GCS处理均能明显降低CAL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