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坐股韧带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全髋置换后路软组织的修补策略。方法采用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右髋标本,逐层解剖,将髋后关节囊分为3个扇区(Ⅰ~Ⅲ),寻找和观察坐股韧带。结果髋后方关节囊Ⅰ、Ⅱ区较厚,Ⅲ区较薄。坐股韧带走行于Ⅰ、Ⅱ区,在囊内面透照下呈增厚的弱透光带。结论坐股韧带是髋后方关节囊上的优势纤维。在后路全髋置换软组织修补中,应保护坐股韧带以发挥其固有的生物力学功能,这样以坐股韧带为主架的髋后方囊瓣才能发挥最大的抵挡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急性颈髓损伤的时机及疗效。 方法共选取急性颈髓损伤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治疗A组于术前及术后均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B组仅于术后给予高压氧治疗。于入院时、术后次日、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时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各组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定,同时对各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及治疗满意度指数(PSI)进行比较。 结果3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N2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A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及N20潜伏期均明显优于治疗B组及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B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PSI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颈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PSI明显优于颈髓完全损伤性患者 (P<0.05)。 结论早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可促进颈髓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1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37例(37个椎间盘)颈椎病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X线分析,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7例(37个椎间盘)获随访12~19个月,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从术前(10.5±2.6) 分提高到最后随访的 (15.4±2.5)分(t= 8.26,P<0.01).X线片示颈椎稳定性好,人工椎间隙高度与邻近椎间盘高度相同,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其能更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症状,同时还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8月至2008年3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0之间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17~56岁,平均38.5岁;1例失访,1例在随访前因非相关性原因死亡。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各种并发症。结果:39例均获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3.2个月,未见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08枚,置钉准确性T1-T4低于T5-T8(P=0.80),T5-T8低于T9-T10(P=0.07),T1-T4低于T9-T10(P=0.06)。27枚螺钉(13.0%)发生错置,其中,14枚(6.7%)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7枚(3.4%)穿破内侧皮质,5枚(2.4%)穿破椎弓根上壁,1枚(0.5%)穿出椎体侧方,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4枚螺钉(1.9%)为危险性穿破。结论: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7.
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可行性、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的1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7~46岁,平均33.5岁。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对手术时间、锚钉置入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异物反应、跟腱再断裂等。平均手术时间35.5min,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16例共置入缝线锚钉19枚,其中1枚置偏。跟腱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2例,差1例。随访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均未见锚钉移位。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手术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低,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8.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损伤,占颈椎骨折的10%~14%。由于齿状突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损伤后可致高位颈脊髓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骨折愈合率较低,若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日短的优点,并能达到早期功能恢复的目的。我院手术室自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配合脊柱外科应用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工作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对73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康复训练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ADL评分、ASIA 2000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2 ~ 385 d康复训练后颈髓损伤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ADL总分有显著下降(均 P < 0.05),ASIA 2000分级有改善.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颈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0.
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国人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观测国人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 结果 内侧髌股韧带在股骨端附着于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之间的骨脊上,此处纤维薄而窄,向前逐渐增宽增厚。在髌骨端,附着于髌骨内缘上2/3,此处最厚最宽。 结论 揭示了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