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8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51.
中医针灸已率先走向世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源泉和价值来源,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经络腧穴学》思政德育教育体系,可促进医学生从“内于心”到“外于形”,激发学习兴趣。文章从渗透传统文化,建立中医思维;联系诗歌成语,挖掘医德内涵;字词追本溯源,融入中华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在《经络腧穴学》课程中将思政融入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旨在为针灸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2.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大陵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了5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42例健康人大陵穴及对照点的增减双程伏安曲线。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大陵穴与对照点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健康人左侧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健康人右侧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大于左侧(P<0.05)。甲亢患者右、左大陵穴及其右对照点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健康人(P<0.05),甲亢患者左大陵穴对照点的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人(P<0.05)。结论:甲亢患者穴位对能量传输的"畅通性"明显低于健康人,其机体恢复能力亦明显低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353.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与甲亢患者血清FT3、FT4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56例甲亢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太渊穴和对照点的增减双程伏安曲线。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太渊穴与对照点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以及增减程伏安面积差值(惯性面积)进行比较,并对甲亢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各参数与血清FT3、FT4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双侧太渊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P〈0.01),健康对照组双侧太渊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右侧太渊穴惯性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P〈0.01)。甲亢患者组左侧太渊穴减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右侧太渊穴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甲亢患者双侧太渊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与与血清FT。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P〈0.001)。甲亢患者双侧太渊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和右惯性面积与血清FT4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P〈0.001)。结论太渊穴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特性,甲亢患者左侧太渊穴减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人,这一变化与甲亢患者血清FT3、FT4值增大和能量代谢加快有关。  相似文献   
354.
目的:探讨间歇静脉注射大剂量环磷酰胺(IV-CTX)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方法;将146例重症LN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6例,采用IV-CYX0.6~1.0g加强的松1mg.kg-1/d口服。B组46例,口服强的松1.5mg.kg-1/d),明显狼疮活动时给予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mg/d,共3d。间歇4d,间歇期口服强的松(剂量同前),7d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C组44例.口眼强的松1~1.5mg加CTX2mg.kg-1/d)。整个观察时间为2个月。结果:3组治疗结束后免疫学指标均有改善,尿蛋白减少、肾功能好转。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3组副反应比较:A组最轻,仅出现轻微而短暂的消化道症状。B组感染率最高。C组以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明显。结论:IV-CTX加中、小剂量强的松龙治疗重症LN,能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与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或口服CTX相比疗效等同.且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355.
外丘穴的血管及钙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进一步探讨外丘穴“地”处的血管分布和钙富集情况,为经络穴位提供一些形态学基础资料。方法 下肢标本,用乳胶或墨汁灌注等方法,经巨微解剖、光镜辅以图象分析测量,又以质子激发X线荧光发射技术(PIXE)测标本钙含量。结果 骨间膜外丘穴位处血管密集,外径为14~84 μm ,其血管密度(Aa% )值为非穴位区的3.27倍(31.12/9.52)。PIXE见外丘穴位区钙含量平均为非穴位区钙的6.80 倍,穴位区钙最高点的位置,平均在7寸之上4.75 m m 处。结论 外丘穴“地”的位置,有特定动脉分支分布,其血管密度高,穴位处骨间膜上钙高,x2 且集中于7 寸附近。  相似文献   
356.
目的调查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27日新型冠状病毒(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暴发流行期间江苏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SARS-CoV-2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 并分析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系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通过结构化调查问卷, 由各血液透析中心(室)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人员收集患者信息, 部分人口学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来源于江苏省血液透析数据信息系统。纳入SARS-CoV-2感染暴发期间江苏省各级医疗机构的血液透析中心(室)以及独立血液透析机构的MHD患者, 并分析确诊和疑似SARS-CoV-2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全因死亡情况。结果共完成407个血液透析中心(室)57 278例患者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占全省同期MHD在透患者(63 357例)的90.41%。其中SARS-CoV-2感染确诊病例24 038例(41.97%), 疑似感染病例14 805例(25.85%), 这些...  相似文献   
357.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胸腺肽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探讨注射方式与不同药物之间"穴-药"关系,分析主效应、交互效应和协同作用。方法将144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治疗组、肌肉治疗组、穴位对照组和肌肉对照组,每组36例。穴位治疗组:给予注射用胸腺肽(每支5 mg),溶于2 mL注射用水,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肌肉治疗组:药物同穴位治疗组,臀部肌肉注射。穴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每支0.1 g:2 mL),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肌肉对照组:药物同穴位对照组,肌肉注射操作同肌肉对照组。各组均每周注射1次,1支/次,连续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2次随访,采用COPD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和淋巴细胞亚群CD系列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27例完成研究,其中穴位治疗组34例,肌肉治疗组31例,穴位对照组32例,肌肉对照组30例。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8周与治疗8周后比较,穴位治疗组CAT评分降低(P<0.05)、FEV_(1)、FVC、CD3^(+)、CD4^(+)、CD4^(+)/CD8^(+)升高(均P<0.05)。4组FVC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肌肉对照组最低。治疗8周后,4组CD4^(+)、CD4^(+)/CD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8周,4组CAT评分、FEV_(1)、CD4^(+)、CD4^(+)/CD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穴位治疗组最优,肌肉对照组最差。mMRC等级和COPD综合评估等级治疗结束后8周,穴位治疗组和肌肉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治疗组mMRC等级、COPD综合评估等级均低于肌肉对照组(均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胸腺肽治疗COPD,能够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FVC预计值和改善CD4^(+)分子数量。  相似文献   
358.
穴位特异性是针灸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穴位电阻是常用的研究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生物物理指标,其非线性特征对测量值有很大影响,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梳理与分析穴位电阻非线性特征及其在穴位功能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提出将混沌理论与技术引入穴位功能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