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背景:随着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加深,减少和避免其发生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对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报道虽多,但着眼点片面、样本量过少、统计学意义差、基础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相混淆、研究方法及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报道不一致,各抒己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对策,从而降低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780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种、合并症、患髋既往手术、麻醉、手术时间、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术后患肢训练、防血栓药物、并发症指标进行统计,采用SPSS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17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深静脉血栓136例.年龄、合并症、麻醉、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因素与深静脉血栓有相关性(P<0.05).高龄、高血压或糖尿病、全麻、骨水泥固定、输全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应用是保护因素.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慢性合并症、术前做好评估、术中操作精细、术后积极预防治疗及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处理关节软骨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得以实现.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生物材料,再种植到大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相分离法制作PLGA,复合Ⅱ型胶原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将第3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于肌袋内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生长因子和胶原的PLGA、复合胶原的PLGA,于术后第4,8,12周取材观察细胞的定向分化及生长情况,包括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材料有类软骨样组织生长,而对照组和空白组则仅见纤维组织生长.各种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复合物内可见多的成软骨细胞及少量的破骨细胞.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均为阴性.从而证明胶原修饰的PLGA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骨髓基质干细胞种植到复合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生物材料上在大鼠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优化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对hBMSCs体外培养及诱导成骨能力进行鉴定.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对细胞表面抗原、细胞活力、细胞周期进行检测.以含地塞米松(1×10-7 m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抗坏血酸(35.22 mg/L)的DMEM培养液对hBMSCs进行诱导分化,相差显微镜和透视电镜观察细胞形态,Gomori钙钴法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茜素红法进行钙结节染色.结果 hBMSCs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44、CD105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活力为92.3%,G0-G1细胞占94.2%.经成骨培养液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边形转变,ALP染色、Ⅰ型胶原染色及钙结节染色均为强阳性.结论 hB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4.
全膝置换术治疗伴膝外翻畸形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炎伴膝外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8例膝关节炎伴膝外翻。术前X线测量膝外翻畸形10°~35°,平均21.6°。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根据HSS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术后X线测量膝外翻角度3°~9°,平均5.7°。HSS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54分,术后91分;活动范围术前平均83°,术后118°。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伴膝外翻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外侧软组织的松解是手术的关键。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5.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修复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对象:选择2004-03/05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皮肤创伤性溃疡患者40例,排除糖尿病及全身感染者,创伤性溃疡均位于小腿。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 干预措施:试验组20例用无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照组20例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布。更换敷料1次/d,至刨面愈合止。全身和局部均不使用影响创面生长的药品。于换药1,2,3周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创面分泌物分为:无、少量、中量及多量;创面边缘反应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记录创面愈合后的色素沉着及瘢痕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过程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共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试验组3周内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f95%(19/20),55%(11/20),r=8.533,P〈0.05]试验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性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创面;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瘢痕。 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可促进刨伤性溃疡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且无瘢痕及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相似文献   
96.
背景:不同关节疾病关节液中较大颗粒的粒度存在很大差异,据此可初步判断关节疾病的病情。目的:采用准弹性激光散射技术分析关节液微粒体的物理特性与膝骨性关节炎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关系。设计:以关节液标本为观察对象的对照实验。对象:实验于2004-10/2006-02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共收集正常关节液41份,不同严重程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58份(其中早期20份,中期23份,晚期15份)。方法:抽取正常人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利用准弹性激光散射技术测定关节液微粒体的粒度大小及其分布,利用相分析电泳光散射技术测定关节液微粒体的Zeta电位,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微粒体的粒度、Zeta电位与膝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2组关节液中微粒体的粒度及其分布。②2组关节液中微粒体的Zeta电位及其分布。③关节液中微粒体的粒度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结果:①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微粒体的平均粒度大于正常关节液[(297±84),(63±23)nmP<0.001],且粒度分布范围较正常关节液宽,同时存有大小不一的颗粒。②正常和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微粒体的Zeta电位分别为(-21.88±4.36)mV和(-15.84±3.34)mV,两者存在显著差别(P<0.001);表示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中微粒体Zeta电位较正常关节液的大。③关节液中微粒体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与关节疾病的临床诊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p=0.7972,0.6319,P<0.01)。结论:关节液微粒体的粒度大小和Zeta电位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能够反映出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7.
[目的]系统评价糖尿病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11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搜集糖尿病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17年11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626 53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人群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66倍(OR=1.66,95%CI=1.46~1.89,P0.001),糖尿病人群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48倍(OR=1.48,95%CI=1.22~1.80,P0.001),糖尿病人群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KSS)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24~-0.01,P=0.04)。森林结构图显示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稳健,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糖尿病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具有相关性,糖尿病可增加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8.
患者,女,63岁.因车祸致全身多处出血、疼痛伴活动受限4 h于2016年3月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插管全麻下行左髌骨、右胫骨、右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9.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现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和评估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髌韧带重建交叉韧带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行镜视下自体髌韧带重建前叉韧带术,结果:36例均获随诊,时间6-11个月,平均8.6个月,根据40分量化评定标准,随诊结果优10例(27.8%),良19例(52.8%),可7例(19.4%)。结论:关节镜视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具有损伤少,术后固定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的特点,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 方法 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13~82岁,平均46.5岁.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15例,横韧带断裂2例,寰椎前弓骨折1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明显不稳,术前日本脊柱学会(JOA)评分,脊髓神经功能6~13分,平均9.5分.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 结果 手术时间75~180 min,平均115 min;出血量130~450 ml,平均235 ml.1例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静脉丛破裂出血术中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复位满意,植骨融合良好. 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正确选择适应证、熟悉上颈椎解剖关系、掌握椎弓根螺钉固定技巧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