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背景: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成熟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远期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目的: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改善脊柱内固定的方法,减少远期并发症。 方法: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分别设定为“脊柱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和“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unilateral single cage”。筛选资料,选取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将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主要从术式、融合方式及邻近节段破坏等方面讨论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筛选得到27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从中得出融合节段数目、方式、部位及手术时对邻近节段小关节破坏是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置换、单侧cage椎间隙植骨内固定在预防、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上有一定作用。在决定融合固定术前,应综合考虑内固定材料、手术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心肺和肾功能正常的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30例,分为甲、乙、丙3组,各10例。年龄9~56岁,性别不拘。术前常规用药,肌注安定10mg。甲、乙组先静注安定0.2mg/kg,后自鼻腔置入喷雾导管,咽喉部喷雾1%地卡因,5 min后静注硫喷妥钠4~5 mg/  相似文献   
93.
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是髋部较严重的损伤。作者采用合力牵引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8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左侧3例;右侧5例;年龄在25~40岁之间。单纯髋关节中心性脱位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腹内脏器损伤4例。就诊时间12,小时内的7例,一周内的1例。按Elchenholtz等[1]关于髓日骨折后股骨头突人骨盆内的程度分型。分为:Ⅰ(A)型,髋臼骨折仅有轻度移位或无移位;Ⅰ(B)型,除髓臼内壁骨折外,骨盆下部有骨折且有移位;Ⅱ(A)型,髋臼内壁骨折,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移位,股骨头明显突入盆腔;Ⅱ(…  相似文献   
94.
我科于1992年2月~1993年10月对18例幕上胶质瘤病人应用术中、术后局部化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29~59岁,平均45岁。额颞叶8例,颞叶5例,额叶3例,枕叶2例。多形胶质母细胞瘤5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8例、Ⅱ~Ⅲ级5例。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多因素影响机制。方法 从SAH患者颈内静脉中抽取血样,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标志物、凝血因子、炎症介质及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白介素-6(IL-6)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SAH后3d内浓度开始升高,并持续到第14天;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浓度在SAH后9d内明显升高;可溶性血栓调节素(sTM)浓度在SAH后4-9d有短暂升高。在SAH后4-9d时,有症状性CVS患者的PAI-1、sTM、TAT、IL-6、PAF和ICAM-1等物质的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性CV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SAH后CVS的发生和发展是受痉挛血管周围的血液刺激启动的,可能由包括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介质释放、血液的高凝状态及血管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等众多因素参与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则可能是其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6.
皮肤大汗腺癌骨肺转移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大汗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 ,笔者发现 2例大汗腺癌转移至肺和骨骼 ,现报告如下。例 1 女 ,5 2岁。左前额部肿块 6个月 ,起初为皮肤小包块 ,呈暗红色 ,无疼痛 ,不发热 ,未引起重视 ,以后肿块逐渐长大 ,局部疼痛。查体发现肿块为 4cm× 4cm× 3cm大小 ,有囊性感 ,触之其基底高低不平。颅骨X线片显示额骨左侧局限性骨图 1 额骨左侧局限性骨质破坏区 ,以外板为著 ,边缘参差不齐 ,有软组织包块 图2 与图 1同一病例。 2年后颅骨破坏区扩大 ,侵及额、顶、颞骨 图 3 例 2 ,左肱骨上端呈溶骨性破坏 ,且有膨胀致皮质骨破坏 图 4…  相似文献   
97.
病人 女,16岁。左额顶部包块16年,近1年来自觉肿块生长加快,并出现左眼困疼,别无其它不适。查体:左侧额顶部可触及约12cm×16cm之硬性包块,活动度差,压痛不著,无高颅压征象,表浅淋巴结不大,余无阳性体征。X线表现:颅骨左侧额顶部可见一丘状隆起之骨性阴影,基底部宽阔约11cm,与颅外板紧密相连,隆起高度约2.3cm,局部颅板受压变直,病灶密度略低,呈松质骨样改变,其中可见细小透亮区,边缘显示菲薄骨壳(附图)。X线诊断:左额顶部巨大骨瘤。手术病理证实左额顶部骨瘤(松质骨型)。讨论:骨瘤系发生…  相似文献   
98.
患儿,男,5d。一吃即吐4d,吐出为胃内容物。呈淡红色,4d来无大便。查体:神清,精神差,心肺正常,腹部膨隆,阴囊肿胀,呈黑色小葫芦状,遂行胸腹部X线片后急诊入院。X线表现:立位片显示双侧膈下可见大量游离气体呈典型马鞍征表现,实质性脏器向心性移位,胃...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疗效及优点。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甲状腺瘤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优点。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提高疗效和满意度,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初次感染后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泰电子病历系统V1.0中记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分流管感染情况.结果 37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初次感染24人,5例再感染.初次感染后的处理:拨除引流管21人,其中拔管后不再重新置管3人,无再感染,拔管后外引流至脑脊液正常后再置管18人,2例发生再感染,初次感染后不拔管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2人,部分拔管改脑脊液外引流后再置分流管1人,均发生再感染.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初次感染立即拔除引流管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初次感染后不拔管或部分拔管的治疗无法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