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消肿止痛合剂对早期、中期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 unl or necro-si s fact or M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产生的机制。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软组织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入院后治疗组内服消肿止痛合剂,50 mL/次,2次/d;对照组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3片/次,2次/d。2组患者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院第2、7、14天运用免疫度量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入院第2天,2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2组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肿止痛合剂能抑制创伤后致炎症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32.
李玉吉  丁春  纪少太 《腹部外科》2002,15(4):252-252
十二指肠损伤是腹部外伤中较严重的损伤 ,本院自 1985年 3月~ 2 0 0 0年 7月共收治 6例 ,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6例均为男性 ,年龄最大 4 7岁 ,最小 3岁 ,重物撞伤 2例 ,坠落伤 1例 ,车祸 2例 ,医源性损伤1例。损伤部位 :十二指肠球部 1例 ,降部 3例 ,水平部 1例 ,升部 1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 18h ,入院时有腹膜炎体征者 2例 ,入院后 18h出现腹膜炎 1例 ,除 1例医源性损伤外 ,5例均为闭合性单纯十二指肠损伤。手术方式 :单纯缝合修补加鼻胃管十二指肠减压 2例 ;修补加鼻胃管和十二指肠造瘘双管十二指肠引流减压 2例 ;…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估关节镜辅助一期自体肌腱重建KD-Ⅲ-MC型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我们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二科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依据华西-膝关节脱位多发韧带损伤分期分型诊治体系标准收治符合KD-Ⅲ-MC型的患者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6~70岁,平均(35.42±7.8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扭伤8例,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4~21 d,平均(16.25±2.87)d。所有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均为D级,手术前、后抽屉试验均≥Ⅱ度,Lachman试验均为Ⅲ度,终末点消失,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采用美国医学会三度分类法均为Ⅱ度以上。Tilos应力位X线检查提示:前向应力胫骨前移(8.15±3.46)mm、后向应力胫骨后移(12.51±3.98)mm、外翻应力内侧间隙(8.46±3.91)mm。术中均一期关节镜下取同侧自体肌腱进行前、后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内侧结构均采用带线锚钉固定加强缝合、关节囊紧缩必要时内侧解剖型自体肌腱修复。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18±2.45)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转阴,2例患者MCL损伤分级Ⅱ度,1例膝关节僵硬。IKDC综合评分:A级10例,B级16例,C级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KD-Ⅲ-MC型中不同损伤类型的患者进行统计分组,观察相应时间段的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发现术后末次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种损伤类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软骨损伤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低于其他组,说明韧带损伤组恢复欠佳与关节软骨损伤有一定关系。各组患膝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相对较大,术后6个月、12个月相比术后3个月差异较小。结论在KD-Ⅲ-MC型多发韧带损伤中,一期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带线锚钉固定加强缝合、关节囊紧缩内侧解剖型自体肌腱分步重建固定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儿采用关节镜下"8"字缝线("8"字缝线组,26例)与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组,22例)治疗。末次随访时记录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P 0. 05);两组间3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相当,而"8"字缝线内固定无骨骺损伤风险,术后无需取出。  相似文献   
35.
骨关节炎(0steoarthritis,OA)是在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正常偶联失衡的结果,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1]。OA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软骨细胞凋亡过程、相关理化因子表达和调控等方面。近年来,诸多研究从软骨细胞本身的代谢周期和各阶段的病理特征出发,结合软骨下骨力学及相关理化因素,应用中药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中药干预软骨细胞凋亡及保护关节的机制,为临床预防治疗骨性关节炎提供依据。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6.
正患者,男,69岁,摔伤后致左膝肿痛伴功能障碍。X线片提示:左膝关节脱位、髁间嵴撕脱可能(见图1A)。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法复位(见图1B),1 d后来我院治疗。查体:左膝关节肿胀明显,皮肤无破损,浮髌试验+,关节屈伸0°~30°,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胫骨后沉,屈膝30°膝关节外旋试验(患侧-健侧10°),小腿外侧皮肤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麻木,足背伸无力,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可触及。临床诊  相似文献   
37.
1994年3月~1997年10月,我院行食管、贲门及胃底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口处放支撑管24例,术后随访及三个月后吞钡检查,未发现吻合口狭窄病例,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49~73岁。3例食管中上段癌经右胸切除,胸顶吻合;12例食管下段癌经左胸切除主动脉弓上吻合;9例贲门、胃体、胃底部癌经左胸切除,主动脉弓下吻合。 2.置管方法 术前将8号租的硅胶管一根与胃管一起插入胃内。术中完成食管及胃的游离和切除范围的各步骤后,先作后壁吻合,然后将硅胶管从吻合口拉出,将…  相似文献   
38.
消肿止痛合剂预防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方法将139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入院时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B组49例,C组47例,分别于术后次日口服维生素C(100mg,21d)、消炎痛(25mg,2/d)和消肿止痛合剂(50ml,2/d),连续应用4周。术后3个月复查时行X线片检查。结果异位骨化情况按Brooker分类,A组:O级24例,Ⅰ级6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3例,异位骨化发生率54.7%(29/53)。B组:O级42例,Ⅰ级5例,Ⅱ级2例,发生率14.3%(7/49)。C组:O级32例,Ⅰ级3例,Ⅱ级、Ⅲ级各1例,发生率13.5%(5/37)。经统计学分析,异位骨化发生率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B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消肿止痛剂可有效地预防其发生,其效果与非甾体类消炎镇痛类药物相当。  相似文献   
39.
序言向量心电图机是用于心血管功能研究和心脏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在医院里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从向量心电图机问世到现在,可以说,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不断的改进和发展:(1)把单纯的照相的描记方式发展为既可照相,又可笔描.(2)由人工分析发展为机器自动分析.目前国产的向量图机,只能通过照相来记录图形,使用不便.由国外进口的向量图机,解决了笔描记录的问题,但不能进行自动分析.  相似文献   
40.
目的:监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胺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在尿激酶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d、3d、1w、2w、治疗结束后)的D-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尿激酶治疗后D-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d,治疗后1w D-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w D-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