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将我院及外院乳腺癌患者200例蜡块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测雌激素(ER)、孕激素(PR)和基因蛋白-2(C—erbB-2)的表达水平,旨在判断其预后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2.
附子多糖的提取及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白附子片中提取出多糖,并对其免疫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附子多糖,Sevag法除蛋白,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的含量.分别用绵羊红细胞(SRBC)和卵清蛋白为抗原给小鼠注射后,将附子多糖分为3个剂量[50 100 200 mg/(kg·d)]灌服小鼠7d,加强免疫后,检测相应抗体生成水平,评价其免疫活性.[结果]附子多糖的含量为(5.431±0.334)%,回收率97.26%, RSD为3.78%,线性范围为5~40μg/ml.中剂量实验组SRBC抗体生成水平(P<0.05)和卵清抗体生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附子多糖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3.
漏芦多糖的提取、单糖组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漏芦多糖,分析其单糖组分并测定其质量分数,为以后漏芦多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Sevag法除蛋白,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 HPAEC-PAD )法测定其单糖组成,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质量分数。结果:漏芦多糖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和果糖,其摩尔比为1∶1.61∶2.21。以单糖混合物为对照品测得漏芦多糖中总糖的质量分数为 95.78%。结论:HPAEC-PAD法具有样品不用衍生、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适合多糖类样品中单糖的分析;苯酚-硫酸法实验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多糖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4.
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脑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能产生多种趋化因子,并表达相应的趋化因子受体,不仅可以诱导炎细胞浸润至CNS实质,而且对脑发育、脑细胞的分化和移动发挥重要影响,参与一些疾病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肿瘤、多发性硬化、Alzheimer病、AIDS脑炎等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中升主动脉近端血管的"V"形桡动脉与大隐静脉组合血管桥("V"形桥)的吻合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单纯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CABG手术的21例患者,行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时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主动脉根部做近端端侧吻合,作为血源桥。另外一根血管桥的近端与血源桥近端(0.5 cm内)做端侧吻合,形成"V"形吻合。术后30天观察患者死亡率。术后3~6个月,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评价"V"形桥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的近期通畅性。结果 21例患者中,术后30 d死亡率为0(0/21)。术后3~6个月,除1例"V"形桥吻合口桡动脉分支闭塞外,其余病例吻合口均通畅,"V"形桥吻合口及远端吻合口的通畅率均为95.2%(20/21)。结论应用"V"形桥行CABG的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临床效果满意,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药物应用现状及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方法于2010年6月1日至2010年12月1日期间对空军总医院门诊部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筛选资料完整的186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中资料完整的186例老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药物使用率分别为87.1%(162/186)、84.9%(158/186)、68.8%(128/186)、54.8%(102/186)、50.0%(93/186)、48.4%(90/186),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达标率34.9%(65/186),合并高血压或慢性肾病者血压控制达标率58.3%(77/132),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达标率43.1%(25/58)。血脂、血压及血糖达标率在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老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各药物应用情况较指南要求尚有明显差距,各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仍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中国人Burkitt淋巴瘤中ID3、TCF3和MYC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提取32例Burkitt淋巴瘤组织DNA,经PCR扩增部分DNA片段,并采用Sanger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ID3、TCF3的突变率分别为35.5%(11/31)、18.8%(6/32)。MYC的突变率为50%,MYC exon1的突变率为3.3%(1/30),MYC exon2的突变率为50%(15/30),MYC exon3的突变率为7.7%(2/26)。结论通过Sanger测序证实在中国人Burkitt淋巴瘤组织中存在ID3、TCF3、MYC基因的重现性突变。3例中发现新的TCF3基因突变位点c.2202GC p.L569V。2例发现新的MYC基因突变位点c.1070AG p.G182D。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我国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中 BRAF V600E 和MAP2K1基因突变发生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35例 LCH 组织标本,采用桑格测序法检测其中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状况,免疫组化法检测 BRAF V600E 蛋白的表达。分析 BRAF V600E、MAP2K1基因突变与 LCH 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单/多系统)的关系。结果:在35例 LCH 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82.9%侵及骨组织,97.1%是单系统 LCH(single system LCH,SS -LCH),2.9%是多系统 LCH (multi -system LCH,MS -LCH)。桑格测序法检测 BRAF V600E 基因突变率为17.1%,MAP2K1基因突变率为14.3%,MAP2K1与 BRAF V600E 基因突变有互异性;免疫组化法检测 BRAF V600E 阳性表达率为28.6%,涵盖了桑格测序法测得的突变病例。BRAF V600E 和 MAP2 K1基因突变更多出现在未成年组(35.7%和28.6%),其中 BRAF V600E 突变在未成年人组与成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28);BRAF V600E 和MAP2K1基因突变对生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我国 LCH 患者大部分都是 SS -LCH,主要侵及的部位是骨组织,且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97.1%。桑格法所测的 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率均低于西方报道,两者存在互异性,分别为17.1%和14.3%。所有 MAP2K1基因突变都是点突变,没有框内缺失突变,发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c.112 G >A p.E38K;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未成年组中,提示各年龄层中 LCH 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同,可能 RAS /RAF /MEK/ERK 通路在未成年人 LCH 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两种突变对 LCH 的生存无影响。  相似文献   
59.
背景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者时常会面临选择性肝内胆管超选困难的问题,且反复尝试插管大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辅助电磁导航已成为微创手术的重要辅助工具.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辅助电磁导航引导ERCP胆管插管在3D打印胆道模型中的定位精度.方法 将1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患者腹部CT图像中的胆道进行三维重建,将结果通过3D打印生成一个1:1.36的胆道树脂模型.在胆道模型内嵌入标记物作为导航精度测量的"靶点",并固定在人体腹部体模中.在体模基底和皮肤表面分别贴上配准标志物和标记物.对体模行CT平扫,得到体模的标准三维图形文件(STL).在乳头括约肌切开刀通道内部安装一个电磁传感器,用于追踪其在模型中的位置,并使用图像叠加构建一个增强现实导航平台.通过术前CT扫描获得体模配准标志物和标记物的图像坐标,实验中再获取其磁场坐标,完成术前、术中配准和增强现实精度分析.结果 在体模上行ERCP胆管插管,在AR辅助电磁导航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刀被准确引导进入左右肝管,导航精度误差为(0.949±0.033)mm,可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结论 模型实验证实了AR辅助电磁导航ERCP胆管插管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