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上髁间复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21例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先采用膝前内侧切口。行股骨髁间骨折复位,解剖复位关节面,于股骨外髁部定位直视下用特制外固定螺纹针加压固定两髁部骨折。透视下闭合牵引复位髁上骨折,并撬拨整复游离骨折片,于骨折近端定位置人外固定针。安装紧固外固定器行骨折固定。结果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在4~7个月内全部愈合,并去除外固定器。2例患外固定针道感染,经去除固定针局部换药后愈合。根据Rasumssen评分(总分30分,膝关节活动功能0~6分)评价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16例(76.2%),一般4例(19%),差1例(4.8%)。结论单边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上髁间复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血运破坏少。骨折复位满意,可以早期功能练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应用内固定难以处理的长节段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外固定器可多向、多部位调节,对骨折起到牵引、复位和固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效果。方法:将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则配合神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MES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早期神经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各项能力的恢复及脑功能重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老年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长时程抑制 (LTD) 的变化.方法 老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 随机均分为3组 (n=5) :假手术组 (S组)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 (NP组) 、NP+AP5组 (NA组) .采用结扎L4, L5右侧脊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后7 d、14 d和21 d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及足部形态, 于模型制备前 (基础值) 、制备后7 d、14 d和21 d时测定痛阈;于最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3 d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 (EPSP) , 以低频刺激 (LFS) 诱发LTD.NA组LFS前20 min经侧脑室给予输注AP5 (NMDA特异性拮抗剂) 6μL (11.8μg) .结果 与S组比较, NP组和NA组各时点痛阈降低, NP组各时段LTD减小 (P<0.05) ;S组与NA组相比L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结扎L4, L5右侧脊神经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易化老年大鼠海马CA1区突触LTD;机制可能与NMDA受体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应用siRNA技术沉默CEP55基因表达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南方 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就诊的无精子症男性不育症患者,根据其睾丸病理切片诊断分为成熟阻滞组和生精正常组 各3 名。应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发现两组患者的睾丸组织表达差异蛋白质CEP55 蛋白。设计并合成 CEP55 基因特异性的siRNA 序列,转染小鼠精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siRNA 转染组,应用Western blot 和 qPCR检测在siRNA 对CEP55的影响,CCK8实验观察siRNA抑制CEP55后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iTRAQ 核素标记结合LC/MS/MS分析,共鉴定出差异蛋白共两百多个,CEP55在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最显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siRNA转染组CEP5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qPCR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CEP55 的mRNA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CCK8实验发现siRNA干扰CEP55表达后,小鼠精原细胞生长明显 受到抑制(P<0.05)。结论CEP55可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CEP55可能成为治疗成熟阻滞型非梗阻无精子症的分 子靶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收集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均实施非手术治疗。将2013-12—2015-12间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鼻胃管胃肠减压。将2016-01—2018-01间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经胃镜置入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结果观察组术后胃肠减压量、腹痛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实施胃肠减压,梗阻缓解快,总有效率优于鼻胃管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36.
双股半腱肌闭合拉出微型钢板法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设计应用双股半腱肌闭合拉出钢板法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 ,探讨其手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1994年 9月~ 1997年 10月对 2 8例后交叉韧带损伤者 ,采用双股半腱肌闭合拉出钢板法重建后交叉韧带。手术强调正规操作 ,保护月国部重要神经、血管 ,准确定位股、胫侧固定部位。结果 术后获得 18~ 36个月随访 ,平均为 2 2个月。 2 8例均感膝部稳定 ,后抽屉试验阴性 ,1例屈膝稍受限 ,余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双股半腱肌闭合拉出钢板固定法重建后交叉韧带 ,术中显露充分 ,股、胫骨移植韧带固定部位定位准确 ,手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7.
研究表明 ,受应力的骨能产生电信号 ,施加于骨上的电流能导致骨性质的改变 ,并参与骨重建。近年来不断有应用电刺激促进骨愈合的报道。我科自1993年 11月至 1998年 12月 ,使用北京某研究所研制的BU Ⅰ型骨折愈合治疗仪 ,通过外固定装置对 144例骨折患者进行了生物电刺激疗法。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见附表。附表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对照组例数 14 4 15 0性别男 98例 ,女 46例男 10 3例 ,女 47例年龄 6~ 76岁 ,平均 38岁 6~ 78岁 ,平均 39岁骨折部位 股骨干骨折 13 15 胫骨干骨折 8191 肱骨干骨折 2 7 19 股骨髁上骨折 9…  相似文献   
38.
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29例尺桡骨骨折钢板和三棱针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28岁。尺骨14例,其中近段4例,中段7例,远段3例;桡骨15例,其中近段4例,中段6例,远段5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21例。粉碎性骨折14例,斜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9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3个月,平均手术后16周(13-24周)骨折愈合。肘关节活动度均超过屈130°、伸0°,腕关节活动度均达掌屈60°、背伸50°以上;22例前臂旋转功能旋前、旋后均达80°以上,1例旋前40°,1例旋后50°,2例旋前、旋后均受限,总活动度仅80°。术后无尺、桡骨间骨性融合。结论: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前臂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治疗期间可早期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信号通路参与高渗应激诱导黏蛋白5AC(MUC5AC)高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545、695、855、1055和1280mOsm/L高渗氯化钠溶液培养人气道上皮NCl-H292细胞。同时以1280m Osm/L高渗氯化钠为刺激因素,以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为干预因素,采用RT-PCR技术及ELISA观察培养细胞MUC5AC转录水平和MUC5AC蛋白水平改变。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280mOsm/L高渗氯化钠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匀浆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JNK(p-JNK)及磷酸化ERK(p-ERK)蛋白水平。结果分别以545、695、855、1055和1280mOsm/L高渗氯化钠刺激后,培养细胞中MUC5AC 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现出与渗透浓度相关的趋势。SB203580显著下调1280mOsm/L高渗氯化钠所致的p-P38含量升高,同时显著下调MUC5AC mRNA及蛋白含量(P0.05);SP600125则明显下调p-JNK的含量,并下调MUC5AC mRNA转录及蛋白含量(P0.05),但作用弱于SB203580;1280m Osm/L高渗氯化钠对ERK的含量无影响(P0.05),U0126对MUC5AC mRNA转录及蛋白含量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高渗应激可呈浓度依赖性地从转录水平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呈现黏液高分泌状态,且P38信号通路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CT辅助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至2016年间收治给予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CT检查组)和对照组(X线检查组),每组45例病患,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CT共检出86例急性阑尾炎病理,检出率高达95.56%。与X线检查结果相比,两组在检查结果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查价值,特别是在辅助诊断不典型症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更具有临床检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