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改良Ponseti方法治疗早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应用改良Ponseti方法治疗年龄7天~12个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5例31足,应用Nicolet公司VikingIV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每期石膏矫形后的CCF患儿进行检测。检测包括双下肢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及H反射。分析比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波(SCV)、传导波幅的变化情况。依据Dimeglio法分型和Pirani评分判定疗效。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31足在石膏矫形前神经电生理异常的有23足f74.19%)。神经电图检测显示21个病足结果异常(67.74哟,H反射异常15足(48.39%。第1~Ⅲ期石膏矫形后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不明显,第4期石膏矫形后改变明显。28足神经电生理检测达到或接近正常后停止石膏矫形,带足部支具巩固治疗,3足神经电生理检测未接近正常,停止石膏矫形后3个月复发。再行石膏矫形后治愈。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直接、客观地判断改良Ponseti方法治疗早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愈标准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90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手法组和联合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中医手法、运动疗法及中医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得分(MA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运动组、手法组及联合组治疗后MAS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2.1±0.4)分比(3.3±0.6)分,(2.0±0.5)分比(3.4±0.5)分,(1.3±0.4)分比(3.5±0.5)分,P0.05],运动组、手法组及联合组治疗后GMFM评分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高[(50.87±11.50)分比(39.07±11.02)分,(51.43±10.56)分比(38.94±11.85)分,(58.62±10.25)分比(39.12±10.49)分,P0.05),治疗后运动组MAS得分及GMFM评分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与运动组及手法组比较,MAS得分明显下降(P0.05),GMFM评分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与运动组、手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6.7%比86.7%、83.3%,P0.05)。结论中医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运动疗法或中医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根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成人尺桡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多根弹性髓内针治疗成人尺桡骨多段骨折患者15例,手法和克氏针翘拔闭合复位8例,小切口微创切开复位7例。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个6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时间4~10周。采用Moed评价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66%。其中针尾刺激症状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局部注射金匍素后完全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结论:多根弹性髓内针是治疗成人尺桡骨多段骨折的很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用于骨缺损的材料很多,但由于骨材料的性能、数量和价格的限制,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仿生制备纳米晶胶原骨材料是制备优异骨替代材料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得到认可.清华大学材料系在仿生思路下和以往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5.
<正>亚急性经骺骨髓炎(subacute transepiphyseal osteomyelitis,STO)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近年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目前对于STO的病因、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缺乏专家共识,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的不典型及其发病的隐匿性,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败血症、肢体畸形,慢性骨髓炎,严重可能导致截肢,现报道1例罕见儿童STO,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岁8个月,因“左踝部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儿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腰椎间盘退变髓核中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IL-17及TGF-β的变化情况。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取20只作为对照组;剩余30只采用腹前外侧入路穿刺L3~4、L4~5椎间盘建立腰椎退变动物模型,MRI检查确定椎间盘退变,选取造模成功的20只作为实验组。第4、8周两组分别处死10只动物,观察椎间盘的大体观。第4、8周HE染色对两组动物的椎间盘髓核进行病理观察,从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3个方面加以评估。第4、8周采用ELISA检测两组椎间盘中IL-17及TGF-β含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第4、8周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实验组第4、8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第4、8周实验组中IL-17、TGF-β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 0. 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非选择性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对44例(52指)多种原因所致的末节断指,采用非选择性进行多种方式再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52指),男31例,女13例;年龄17-60岁,平均31岁。损伤原因:电锯锯伤或切割机伤24例,机器撕脱伤或冲压伤15例,钢丝绞伤4例,刀砍伤1例。其中拇指18指,食指15指,中指8指,环指7指,小指4指。按Yamano末节断指分区及分型:I型5指,Ⅱ型32指,Ⅲ型15指,其中有皮肤指腹瘀斑14指。受伤至入院时间30min-3h,断指最短缺血时间2.5h,最长9h。  相似文献   
18.
正颈椎病是因本身的退行性改变及长期不当体位等内外因,致使颈部肌肉、软组织处于紧张状态,自身调节机制寻找新的平衡,从而导致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松弛导致椎间不稳,最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fusion,ACDF)+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常用的术式。但是传统的前路钢板,常会导致吞咽  相似文献   
19.
<正>患儿,女,4岁。在出生时被发现右肩胛骨突起,随年龄增长右肩突出较左肩更明显,伴有右肩外展上举受限,不伴有疼痛,未经系统治疗。无产伤及外伤史,无家族史。查体:患儿耸肩短颈,右肩胛骨突起,肩关节高于对侧5 cm,肩胛骨上角靠近枕骨,局部无压痛,脊柱向右侧弯,胸廓未见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经检查筛选,对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行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37~68岁,平均50.6岁。发病节段L3-4病变4例,L4-5病变28例,L5-S1病变14例。结果46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50.5个月。46例手术时间平均110分钟;术中出血平均350 ml。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5±5.6)分降至术后1个月(2.4±0.7)分,末次随访(1.4±0.6)分;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43.9±7.3)分降至术后1个月(15.9±6.1)分,末次随访(2.8±5.2)分;手术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30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其中1例出现椎弓根钉松动、脱出,1例出现融合器下沉,均行翻修手术改为双侧固定,遗留腰痛。结论对于日常活动量、活动强度要求不高、骨质量良好的患者,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的前提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融合所需强度,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具有医源性干扰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相对减少邻椎病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