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1.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40例,右侧腰背疼痛(右侧疼痛组)60例;病程6个月。另有40例腰部无疼痛健康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76岁,平均4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部酸痛及背部肌肉僵硬,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使用表面肌电测量3组人群的腰部核心肌肉(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在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特征,如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结果: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33.88±26.61)μV,右侧(131.39±29.81)μV;左侧疼痛组左侧(117.29±10.93)μV,右侧(133.70±17.81)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31.36±17.37)μV,右侧(118.28±13.57)μV。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6.94±28.01)μV,右侧(114.68±18.96)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3.95±11.17)μV,右侧(107.60±27.86)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5.93±15.52)μV,右侧(97.27±19.27)μV。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9.24±26.20)μV,右侧(112.58±17.70)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5.58±10.83)μV,右侧(108.79±26.39)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6.50±17.98)μV,右侧(98.20±11.16)μV。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21±0.109,右侧0.259±0.169;左侧疼痛组左侧0.318±0.184,右侧0.210±0.159;右侧疼痛组左侧0.258±0.169,右侧0.386±0.166。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1±0.158,右侧0.238±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30±0.208,右侧0.252±0.171;右侧疼痛组左侧0.249±0.150,右侧0.343±0.144。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4±0.252,右侧0.210±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48±0.255,右侧0.241±0.224;右侧疼痛组左侧0.239±0.155,右侧0.334±0.233。对照组左右侧腰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和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组疼痛侧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值小于非疼痛侧(P0.05),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大于非疼痛侧(P0.05)。结论:慢性腰背筋膜痛患者疼痛侧的腰部肌肉耐疲劳程度下降,肌纤维类型百分比转变为以Ⅱ型肌纤维为主。  相似文献   
22.
目的基于中医经筋理论运用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跟腱炎,从而更好地对慢性跟腱炎进行治疗。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跟腱炎患者63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放散状冲击波治疗的同时加入对足太阳经筋上定点的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3%,对照组有效率71.9%,2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VAS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中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定比较更为明显(P0.05)。结论基于中医经筋理论运用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跟腱炎比单纯运用冲击波治疗更加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十二经筋在体表形成的立体网络结构中不同层次间的潜在间隙称为“分肉之间”,经筋的各种病理变化导致“分肉之间”粘连而闭合,引起经筋系统力学传导异常,进而引发经筋痹痛,故重启“分肉之间”是针刺治疗经筋痹痛的关键。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分肉之间”可实现对层次和进针角度的精准掌握,提升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24.
跟师教育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病房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结合旨在保障规培生既能具备统一、标准的中医思想,又能形成个性化的中医思维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和规培生对跟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跟师教育流于形式。分析跟师教育政策不能被很好落实的原因,并尝试从灵活调整跟师时间、完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跟师教育工作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落实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跟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