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高果糖饲养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4α, HNF-4α)表达的影响以及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高果糖饲料喂养SD大鼠6 wk, 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 大鼠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普通饮食)、普通饮食 小檗碱处理组、高果糖饮食组及高果糖饮食 小檗碱组; 小檗碱按187.5 mg/(kg·d)灌服4 wk; 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甘油三酯的变化; 用RT-PCR法及免疫印迹法观察肝脏HNF-4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果糖饮食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及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 而高果糖饮食 小檗碱组与高果糖饮食组比较上述指标明显下降(51.62±5.68 vs 64.91±7.87, P<0.01; 12.40±1.76 vs16.06±3.32, P<0.01; 11.16±1.58 vs 14.46±2.99, P<0.05), 小檗碱可促使肝脏表达下降的HNF-4α恢复.结论: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HNF-4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型DM)大鼠血清胆碱酯酶(SchE)活性及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的变化与发生老年性痴呆(AlzheimerDisease,A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STZ静脉注射 高脂、高热卡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2型DM大鼠模型,并与对照组同步实验。饲养8周,出现OGTT异常时分离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分别测定Aβ、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chE)活性、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清AchE、BchE、Aβ、FBG、FIN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组织Aβ也呈升高趋势,AchE、BchE活性明显下降。结论:患2型DM时,血清AchE、BchE活性、Aβ明显增高,表明2型DM大鼠血清和脑组织Aβ升高可能与其并发AD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脑小血管病(SVD)系脑部累及小动脉和小穿支动脉(直径40~200μ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的病变,其血流主要供应脑深部白质、灰质核团及脑干等部位[1]。 SVD 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为所有卒中的20%~25%,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 LI)、脑白质病变( white matter changes, WMC)、颅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2-3]。 SVD 症状轻微,反复发作则可引起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的卒中甚至死亡。 SVD 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部分 SVD 为遗传性,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病(CA-DASIL)、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病(CARASIL)、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病(Fabry 病)等单基因遗传疾病。越来越多学者展开了对脑血管病其他基因的探索,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与 SVD 关系密切。 MTHFR 是 Hcy 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其基因外显子677位点上等位基因 C 突变为 T时,该酶的稳定性和活性下降,进而影响了 Hcy 甲基化,导致Hcy 蓄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Hcy 通过细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破坏血脑屏障等相关机制导致 SVD 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4.
该文比较分析了黄连粉末(HL-P)中的小檗碱(BER)、药根碱(JAT)与单体化合物及二者混合物(BJ)在2型糖尿病(T2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以揭示黄连以粉末状态治疗T2D的优越性机制。将T2D大鼠灌胃给药治疗63 d,观察各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动态血糖水平及血脂值,结果表明:HL-P组与其他对应组相比,BER及JAT的tmax,T1/2ka降低,Cmax,AUCinf,AUClast,VL/F均显著增大;与模型组比较,HL-P组治疗从第18 d起,BER组及BJ组从第36 d起血糖值下降显著,而JAT组血糖值下降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FFA值均下降明显,HL-P组TG,HDL,LDL值有显著改善,BER组LDL值及BJ组HDL值有显著改善。上述结果显示黄连粉末具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优良的降低血糖及血脂作用活性。提示黄连用于治疗T2D宜选择粉末形态口服应用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与肉桂不同配伍比例对交泰丸中小檗碱溶出率的影响。方法各组中药采取水煎法,小檗碱检测条件:色谱柱XTerraP18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pH至3.5) 乙腈(70:30);检测波长:346 nm;柱温:40 ℃;流速0.9 mL·min-1;进样量:10 μL。结果黄连:肉桂=1:0.25,1:0.5与黄连单煎剂小檗碱提取率差异明显,且随肉桂比例提高,小檗碱煎出率降低。结论肉桂对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的溶出具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联合高脂高卡饮食喂养,建立一种新的胰岛素抵抗(IR)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方法建立60只IR的PCOS雌鼠为造模组,13只同龄雌鼠为对照组。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学变化,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ELISA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LH/FSH。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平均排卵数及排卵率、IGF-1、IGFBP-3、ISI、FSH明显降低(P〈0.05或P〈0.01),FBG、Fins和IGFBP-1、T、E2、LH浓度以及LH/FSH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皮下注射DHEA联合高脂高卡饮食,可成功诱导IR的PCOS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07.
患有心肺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异常,但因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医生常忽视两者之间的关联,对此很少作深入研究。近年来,这一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染料木苷对游离脂肪酸(FFAs)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软脂酸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给予不同浓度的染料木苷(1、2、4μmol/L)、罗格列酮(1μmol/L)干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葡萄糖消耗量(GC),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葡萄糖转运体1(GLU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染料木苷对HepG2细胞增殖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软脂酸作用24h后,HepG2细胞在胰岛素刺激下的GC降低,GLUT1表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染料木苷组HepG2细胞GC随浓度增加而明显提高,GLUT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染料木苷能改善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9.
中药蒺藜的皂苷类成分及主要药理作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蒺藜(Fructus tribuli)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1].别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其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他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甾体皂苷有增强性功能、抗衰老和治疗心血管病的作用.国外已开发了增强性功能的"Tribustan"和"Vitanone"及软化血管的"Tribusaponin"等制剂.蒺藜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吞咽障碍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X线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记录异常表现,吞咽障碍分口期、咽期及口咽混合期;通过磁共振软件测DWI序列梗死的面积及梗死部位.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6.3%(120/181),前循环为67.7%(86/127),后循环为63.0%(34/54).多发性梗死出现吞咽障碍者高于皮层或基底节区梗死,丘脑梗死导致吞咽障碍低于桥脑梗死(P<0.05);前循环梗死出现吞咽障碍主要为口咽混合期,后循环梗死出现吞咽障碍主要为咽期(P<0.05),其中桥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咽期吞咽障碍,而延髓梗死主要表现为口咽混合期吞咽障碍(P<0.05).前、后循环不同面积梗死与吞咽障碍的发生及类型无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及类型与梗死部位有关,而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