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9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91.
通过5年多的系统调查、整理与研究,完成了230余种常用大宗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本次标准制(修)订以质量为导向、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基于市场实际情况、注重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制订了实用性强、简便易懂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现将本次标准制(修)订的原则、流程、方法、特点、难点等进行介绍,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及应用本批标准。  相似文献   
92.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地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变迁的诸多原因,从人文、社会、自然3个方面解释了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为优质道地产区的确立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道地药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结合生态因子数据、薄荷地理分布数据、薄荷挥发油含量数据,建立薄荷挥发油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我国薄荷药材品质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薄荷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年均降水量(45.87%)、最湿季平均温(11.92%)、最暖季平均温(7.84%)、5月平均温(6.80%)、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4.42%)、最冷季平均温(3.47%)、海拔(2.92%)。最适宜薄荷生长的生态特征为:年均降水量在[530,1 465]mm、最湿季平均温在[24.5,29]℃,最暖季平均温均在[25.5,29]℃、5月平均降水量(prec 5)在[67,133]mm、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在[8 333,9 643]、最冷季平均温为[1.7,8.3]℃、海拔为[0,165]mm。薄荷品质最佳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东部及西南部、安徽中部、山东东部、浙江北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区。该研究结果与江苏、安徽等地为薄荷的主产区,其中江苏太仓为薄荷的道地产区,安徽太和县是全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该区划研究为更好地指导薄荷人工种植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付璐  彭华胜  袁媛  金艳 《中国药物警戒》2022,(4):369-371,375
目的 基于本草古籍对花椒进行毒性考证,从品种、产地、药性、炮制等角度探寻对花椒毒性的影响,为现代花椒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基于历代本草古籍梳理花椒的毒性记载,探寻花椒毒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古籍所载花椒可分为药用花椒与食用花椒2类,蜀椒、秦椒等药用花椒品种的毒性高于食用花椒.花椒属火、性热、气味辛烈,久食、多食会...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初步确定延胡索块茎中不同部位的延胡索乙素含量。方法:手工剥离延胡索块茎的颓废组织、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及髓四个部分,粉碎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号筛,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部分的延胡索乙素含量,流动相甲醇:水(69∶31)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颓废组织、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及髓四个部位中均含有延胡索乙素,且韧皮部中含量最低,颓废组织与表皮中含量接近。结论:延胡索块茎的颓废组织仍有药用价值,应对其进一步加以利用;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粒径大小来划分延胡索商品规格等级的方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6.
本文分析当前中国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现状、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来源 ,发现该组中的 6种植物作牡丹皮药用 ,大多数是来源于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植物 ,其中以凤丹 P.ostii T.Hong et J.X.Zhang为历代药用牡丹皮的主要来源。革质花盘亚组中的其它种类 ,在部分地区也作牡丹皮药用。  相似文献   
97.
4种苍术属药用植物叶表皮显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菊科苍术属(AtractylodesDC.)是一个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属,我国有5种,1变种和1亚种:白术A.macrocephalaKoidz.、南苍术A.lancea(Thunb.)DC.、罗田苍术A.lancea(Thunb.)DC.subsp.luotianensisS.L.Hu et X.F.Feng、北苍术A.lancea(Thunb.)DC var.chinensis(Bunge)Kitam.、关苍术A.j  相似文献   
98.
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古代医药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栀子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即市面所言山栀子是中国古代药用栀子的主流品种。古代栀子药用部位主要有栀子仁、栀子皮、全栀子,以体小形圆、表皮7~9棱者为佳。栀子产地经历了由北至南的变迁,宋代之后,江西樟树、湖北荆州、福建建瓯、四川等地为栀子的主要产区。栀子古时农历九月采收,曝干,炮制方法包括修制、炒制、烧制、辅料制和其他制法。基于栀子的系统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化肝煎""宣郁通经汤"用炒栀子,"清金化痰汤""清肺汤""桑杏汤"用生栀子;"桑杏汤"轻宣温燥,宜用栀皮,其余全栀子入药。  相似文献   
9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相似文献   
10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对白芷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逐一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白芷又称香白芷,除药用外,亦可作香料或调味辅料。经考证可知,历代白芷入药主流基原有野生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台湾白芷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及其栽培变种杭白芷A. daherica cv.‘Hangbaizhi’。宋代以前以山西、吴地(江浙皖赣交界一带)为白芷道地产区,宋代以后吴地白芷从野生转为栽培品,并于明代形成人工栽培主产区,其发展起来的栽培变种杭白芷A. daherica cv.‘Hangbaizhi’逐步成了商品主流,并被四川等地引种栽培。民国时期已形成杭、川、禹3大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河北安国(祁州)这一新兴产区。禹白芷和祁白芷均为原华北一带野生白芷A. daherica驯化后的栽培变种祁白芷A. dahurica cv.‘Qibaizhi’。本草中记载白芷用石灰加工处理,可防虫蛀、增白,现已不用。白芷历代炮制可分见火炒制(清炒或加醋、盐等辅料)和不见火的净制、切制两类,现前者已较少使用。5首经典名方中的白芷均建议用杭白芷A. daherica cv.‘Hangbaizhi’,且用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