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45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57篇
  1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步态分析的差异,评估气流受限程度和系统性炎症对慢阻肺患者步态的影响,从而及早预测慢阻肺患者的跌倒风险并制定跌倒预防策略。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来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6例,均行步态分析、坐-站起立测试、肺功能及外周血检查。首先比较COPD组与对照组之间步态分析等的差异;然后将COPD患者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肺功能分级分为轻中度组,重度组和极重度组,分析气流受限程度对步态特征的影响;最后分析不同肺功能的COPD患者的炎症指标与步态分析之间的关系。 结果COPD组的步速、步行距离、步频、步长、摆动相时间、双足支撑时间、踝关节角速度、站立时长、步行周期、支撑相时间、髋关节屈、膝关节角速度、踝关节屈、踝关节伸及坐位时长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肺功能分级的COPD患者中,优势侧步频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有相关性(P<0.05);不同肺功能分级的COPD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FEV1呈正向弱相关,并且NLR与支撑相时间、站立时长及坐位时长均呈正向弱相关,与踝关节伸(跖屈角度)及踝关节角速度呈负向弱相关,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有相似结果(除支撑时间)。 结论COPD患者的活动耐力及步态稳定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并且随着其肺功能的进展,步态稳定性越差;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肺功能及步态分析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定量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COPD患者异常的步态参数,及早识别患者的跌倒风险,从而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进行胃造口的临床特征,为在老年患者中推广该微创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04年9月~2017年12月55例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胃造口术的造口原因、造口方式以及造瘘管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胃造口术,其中经皮经胃镜胃造口术(PEG)32例,经皮经胃镜肠造口术(PEG-J)23例。反复误吸并发生吸入性肺部感染25例(45.45%)、营养不良16例(29.09%)、头颈部恶性肿瘤7例(12.73%)是最主要的胃造口原因,少见原因是鼻胃管不耐受、严重的颅脑损伤、食管气管瘘。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造围手术期的瘘口渗血1例、局部皮肤感染4例;瘘道形成后瘘管被无意拔出5例、蘑菇头腹壁嵌顿1例。手术期发生肺部感染4例。55例患者,术后随访48例,随访率87.27%。瘘管使用的中位时间12月,平均使用时间20月(最长127月,最短2月)。结论经皮经胃镜胃造口术并发症较低,在老年患者中应用有效、安全,是需进行长期胃肠内喂养者的一种主要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04.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TSCIence、万方数据、维普网(vip citation databases,VIP)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时限均从2017年8月31日~2023年2月28日,收集有关中国地区TSCI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并发症和合并伤的研究,对文献所报道的TSCI发病率、年龄特征、男女比例、病因学占比、损伤节段和损伤程度等数据进行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与筛选文献、提取文献数据,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按照AHRQ(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Stata 17.0 软件进行单臂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整合纳入文献中的各项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结果由森林图表示。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21篇,对文献中报道的TSCI患者数据进行Meta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TSCI年发病率为0.06‰[95%CI(0.04‰~0.08‰)]。TSCI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性别比例为(1.86~4.73)∶1,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范围为32.09~53.92岁。中国TSCI的主要病因是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和低处跌倒,其占比分别为30%、31%和25%。中国TSCI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是颈段和胸段,占比分别为55%和21%。TSCI损伤的严重程度按照ASIA分级进行评定,以A级和D级损伤占比最大,分别为30%和38%。中国TSCI患者伴随合并伤的概率为56%[95%CI(45%~67%)],主要是头部损伤和肢体骨折。TSCI后产生并发症的概率31%[95%CI(24%~38%)],以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结论:当前中国TSCI发病率偏高,跌倒和交通事故是其主要病因。损伤节段以颈段为主,损伤程度以ASIA A级和ASIA D级占比最多。超过半数的患者会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合并伤,近1/3的患者会在TSCI后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利用流感病毒8质粒病毒拯救系统,产生冷适应减毒的重组A型人流感病毒,建立以冷适应流感病毒株为拯救骨架的反向遗传学技术平台.方法 以冷适应、温度敏感、减毒的A/Ann Arbor/6/60(H2N2)流感病毒株作为拯救病毒的骨架,人工合成了该病毒株的6个内部基因片段,即PB2、PB1、PA、NP、M和NS,同时引入5个氨基酸突变作为标签.6个基因片段通过与改造后的转录载体pAD3000连接,构建6个基因的拯救载体,经测序获得序列准确的拯救质粒:pMDV-A-PB2、pMDV-A-PB1、pMDV-A-PA、pMDV-A-NP、pMDV-A-M、pMDV-A-NS.结果 6质粒与PR8的表面基因HA和NA进行"6+2"组合的病毒拯救,8个重组质粒共转染COS-1细胞,成功拯救出了具有血凝活性的冷适应减毒的重组A型人流感病毒,命名为rMDV-A.鸡胚尿囊液中重组病毒的血凝(HA)效价为1∶2 9~1∶2 10.结论 构建的A/Ann Arbor/6/60的6个内部基因的病毒骨架拯救系统,为深入研究冷适应减毒人流感病毒的基因功能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6.
优化密码子提高草原兔尾鼠ZP3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卵透明带3(LZP3)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水平。方法:利用重叠PCR技术,定点突变LZP3基因上3个稀有的密码子簇,将LZP3基因中7个稀有的密码子更换成大肠杆菌(E.coli)最常用的相应密码子。将获得的LZP3突变基因(LZP3m)插入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以重组体转化E.coliBL21(DE3)菌株进行表达。结果:LZP3m基因的表达量比野生型LZP3基因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密码子优化,能显著提高LZP3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7.
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存在学员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独立决策能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首次将临床教学单元概念应用到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在临床教学单元内,实行医师分级管理、互动学习,充分发挥各级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医师)的能动性,将上级医师由直接的临床决策者变为指导者。初步实践结果显示该模式可提高学员的独立临床思维等能力,进而逐步帮助学员完成医学生到医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自然感染情况,探究人工感染TMEV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方法对2010年~2015年广东地区采集的SPF级小鼠、开放环境饲养的小鼠以及野生褐家鼠临床样本进行TMEV检测。36只ICR小鼠经脑内接种TMEV BeAn病毒,每天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在接种第0、3、7、10、17、21、31、39、46天每个时间点分别对3只动物安乐死,剖检并取血清和组织脏器样本进行TMEV检测。结果 SPF级小鼠TMEV抗体阳性率为5.29%(n=2834),核酸阳性率为27.27%(n=457);开放环境饲养的小鼠的抗体和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1.95%(n=82)和53.66%(n=82);野生褐家鼠中核酸阳性率为25.93%(n=27)。TMEV阳性小鼠中仅有两只小鼠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盲肠内容物、粪便和脑是qRT-PCR检测的最佳选择样本。ICR小鼠脑内接种TMEV BeAn病毒后第3 d可在脑、心脏、肝脏、肺脏和胃中检测到病毒核酸,脾脏、肾脏和盲肠中未检测到病毒核酸。肝脏、心脏、肺脏和胃中的病毒在接种后第10天已完全清除,脑中的病毒一直持续存在到第46天试验结束。小鼠感染后第7天可以检测到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升高,接种后17 d抗体阳性率达100%,并一直到46 d都可以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人工感染小鼠呈隐性感染,临床上并未表现明显症状和眼观病理变化。结论广东地区实验小鼠和野生褐家鼠均存在TMEV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小鼠接种TMEV BeAn毒株后呈隐性感染,感染小鼠第7天可以产生抗体且持续存在。病毒在感染小鼠肝脏、心脏、肺脏和胃中短时间存在,而在脑中长期存在。qRT-PCR与ELISA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qRT-PCR检测方法可作为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了解我省小鼠腺病毒(Mad)自然感染情况及探究人工感染Mad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规律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2007年和2015年饲养于普通环境小鼠血清及2013年~2015年广东省12家监督单位和32家委托单位SPF级小鼠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利用腹腔注射方法感染36只3周龄BALB/c小鼠,0.2 m L/只,浓度为4.5×106copies/μL,每天观察动物临床表现,并于攻毒前第0天和攻毒后第3、7、10、15、18、21、30、37、44、51、60天剖检小鼠(各3只),取组织标本(心、肝、脾、肺、肾、脑、胃、盲肠内容物)及血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组织病毒核酸,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普通饲养小鼠抗体阳性率为24.44%~84.15%,其中以Mad-2型K87株血清型为主。SPF级小鼠Mad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0%。所有攻毒小鼠均呈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攻毒后第3天及7天小鼠各组织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均为100%(3/3),其中以脾脏100%阳性率维持时间最长(60 d)。除肝脏外,小鼠各组织病毒含量均在攻毒后7 d达到高峰,其中以脾脏病毒含量最高(5.5×105copies/μL),其次是心脏(3.4×105copies/μL)、盲肠内容物(2.6×105copies/μL)和胃(2.6×105copies/μL),脑为0.8×105copies/μL。攻毒后15 d可测出血清抗体,在37 d达到峰值,此后至60 d一直维持高水平。结论 SPF级小鼠Mad感染率低,普通环境饲养小鼠Mad感染率高。人工感染小鼠脾脏病毒含量最高,阳性率维持时间最长,说明病毒可以在脾脏内长期复制,感染后第7天为组织病毒核酸最佳检测时间点。血清抗体在感染后15~60 d内均可以作为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术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术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颈/肩/头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治疗1周、3个月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VAS疼痛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术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能提高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说明该方法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1周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即时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持久性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