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正>1病例患者,男性,55岁。因"阵发性胸闷,烦躁不安2个月"于2013年5月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心慌、脐周酸痛,失眠加重,曾在睡眠中憋醒,伴头痛、全身不适,觉咽部有痰,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在当地考虑"神经症",经用"黛力新"及对症治疗好转。但病情不稳,反复出现突发喘不上气,在地上打滚,睡眠差,但第2天睡一觉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行冠脉介入诊治术[冠状动脉造影术(CA)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184例,检测患者术前(组1)、术后24 h(组2)及术后72 h(组3)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并应用MDRD公式计算三组患者的eGFR值,分析比较Scr与eGFR变化对患者肾功能受损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三组间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r于术后72 h明显升高,而eGFR于术后24 h即显著下降.②以术后患者Scr较基础值升高25%诊断CIN(方法A),组2、组3分别为28例(15.2%)、68例(37.0%);而以eGFR<60 ml·min-1·1.73m-2诊断CIN(方法B),组1、组2、组3分别为44例(23.9%)、60例(32.6%)、72例(39.1%),两种方法比较,术后24 h eGFR值降低先于Sc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术前以eGFR<90 ml·min-1·1.73m-2为界诊为肾功能受损者44例(31.4%),而Scr水平虽有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术前肾功能受损组CIN发病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结论 eGFR下降总是先于Scr水平变化,是早期肾功能损害及损害程度的强预测因子.介入术前计算eGFR可有效评估患者肾功能状况,术后可及早发现CIN,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 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EIFL分期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以及术前不同EIFL分期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EIFL分期方案,2期患者15眼(19.0%),3期患者54眼(68.4%),4期患者10眼(12.7%)。与3期、4期患者相比,2期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均较好(P=0.224、P<0.001)。术后6个月,所有EIFL分期患者的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均为P<0.05)。EIFL分期与患者术前BCVA、CFT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与患者术后6个月BCVA、CFT也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6个月,46.7%的2期患者中心凹恢复正常形态,3期患者中5.6%改善为2期,4期患者100.0%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稍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EIFL分期方案是评估IMEM手术视力预后的一种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相比3期、4期患者,2期IMEM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并增加解剖结构恢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85.
Kahneman和Tversky发现,人们对一个备选方案或风险方案的二择一决策会受到言语表述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选择、行动上的差异,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研究对象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被称为“框架效应”^[1]。框架效应最为经典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医学解释,  相似文献   
86.
建立了U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脑脊液中大麻素受体1(CB1R)部分拮抗药泽泻醇G(alisol G)的浓度,评价其血脑屏障透过性。以利莫那班为内标,采用液液萃取前处理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BEH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溶液(90∶10),质谱采用正离子扫描的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m/z 455.16→m/z383.04(泽泻醇G)、m/z 464.88→m/z364.75(内标)进行定量分析。泽泻醇G血浆样品在10~4000ng/ml、脑脊液样品在4~4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批内、批间RSD≤10.22%,样品回收率稳定(78.5%~86.5%)、贮存和处理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本方法灵敏、可靠,能准确测定大鼠血浆及脑脊液中的泽泻醇G浓度。大鼠灌胃后血浆中cmax为312.64ng/ml,脑脊液中检测不到原型化合物,表明泽泻醇G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本研究结果为CB1R部分拮抗药泽泻醇G的后续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MRI小肠造影(MRE)对克罗恩病活动度分级的评估及其与临床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临床或病理确诊并经临床活动度分级的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行MRE检查。扫描后的图像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诊断医师对克罗恩病进行主观评分,并按其得分进行影像学活动度分级,比较评估结果与该患者临床分级结果相比较,观察其一致性。结果22例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均完成MRE检查,其中轻度患者7例,得分6.5±1.7分,中位数6.0分;中度患者9例,得分11.9±1.6分,中位数12.0分;重度患者6例,得分24.0±5.4分,中位得分23.5分。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RE克罗恩病轻度、中度、重度与临床CD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3、0.826、0.899(P < 0.05)。结论MRE与临床CDAI具有相关性,可以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活动度分级进行准确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分析标准化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重型颅脑外伤并侧裂区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侧裂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治疗指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5. 00%,26/40)显著高于对照组(35. 00%,14/40),而重度残疾、植物人和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颅内压、脑水肿、中线移位等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发生颅内高压、脑切口疝、外伤性脑梗死以及外伤性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外伤并侧裂区损伤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清除颅内血肿,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早产儿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早产儿输血情况及一系列临床指标恢复的影响,为早产儿输血策略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美国早产儿输血指南,回顾性分析进行输血的胎龄 < 37周的早产儿171例,分为限制性输血组(A组)78例和非限制性输血组(B组)93例,根据胎龄又分为胎龄 < 34周和≥34周,比较2组早产儿在输血总量、输血次数、首次输血日龄、体质量恢复、喂养情况、脱离氧气时间、达出院标准时间、早产儿脑损伤(脑白质软化/颅内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胎龄 < 34周,A组输血次数少于B组(P < 0.01),首次输血日龄、脱氧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所用时间和脑损伤发生率均为A组高于B组(P < 0.05~P < 0.01);胎龄≥34周,首次输血日龄和奶量达足量(150 mL/kg)时间A组均高于B组(P < 0.01和P < 0.05);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在胎龄 < 34周和胎龄≥34周早产儿均为A组长于B组(P < 0.05~P < 0.01),输血总量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限制性输血,非限制性输血策略不增加输血总量,可能更有利于早产儿的临床恢复,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促进喂养及进体质量增长、缩短用氧时间、减少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了解中国6省18~75岁人群高钙尿症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高钙尿症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国6省18~75岁2 693名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收集24 h尿标本,检测24小时尿钙水平(24-hours urinary calcium, 24HUC)。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2 637名研究对象,共检出高钙尿症者258名,高钙尿症检出率为9.78%,其中男性和女性高钙尿症检出率分别是8.47%和11.09%(χ2 =5.124, 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女性(OR=1.366, 95% CI: 1.051~1.778, P=0.020)、45~<60岁(OR=2.069, 95% CI: 1.404~3.049, P < 0.001)、超重(OR=1.661, 95% CI: 1.216~2.268, P=0.001)、肥胖(OR=2.623, 95% CI: 1.855~3.709, P < 0.001)及患糖尿病(OR=1.988, 95% CI: 1.292~3.060, P=0.002)与高钙尿症的发生相关。  结论  中国人群高钙尿症检出率较高,建议重点人群应开展24HUC的筛查工作,及早预防高钙尿症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