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洪××,女,18岁,1977年5月28日初诊。阵发性腹痛,解暗红色血水样大便三天,大便恶臭味,无里急后重,伴全身出冷汗,肢端湿冷,手足均有紫花纹,腹部膨胀,叩诊呈鼓音,腹软,脐周轻压痛,血压50/0mmHg,大便常规:白细胞( ),红细胞( ),粪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血检:白细胞11,000/mm,中性82%,淋巴37%,脉伏不显,舌质淡。苔黄厚腻。证属湿热蕴积肠道,灼伤血络,气随血脱,邪实正虚,治拟益气固脱,佐以通腑逐邪。处方:红  相似文献   
22.
1《内经》中早就有"毒"的记载《内经》将"毒"作为致病因子,并用于阐述病机、治法及药物的功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在泉,  相似文献   
23.
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黄秉良老中医行医任教五十余载,对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疗效显著,现仅择其经验四则,简述于后.一、补任通维,止溃疡病慢性出血病例:汤某,男,28岁,1984年5月9日初诊.患者因患胃溃疡病于1984年4月曾住院三周,出院后仍感胃痛隐隐,休作不时,头晕  相似文献   
24.
伏邪与伏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毒邪可潜藏人体,待时而发,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临床有指导意义。1伏邪伏邪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  相似文献   
25.
对于高血压的病机,一般认为与肝肾两脏有关。主要是上实下虚,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而致肝阳上亢,肝火、肝风上扰,引起气血并走于上。治宜滋阴潜阳、泻火解郁、平肝熄风,不能轻易使用补气温阳药。只有在高血压患者晚期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证候时,才可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助阳药[1]。  相似文献   
26.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可惜研究《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中,涉及六经传变的内容很少。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开展辨证施治,对中医疗效信心不足,并因此退变成了西医或不中不西的医生?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因此无法成长为“铁杆中医”。学好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便能掌握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容易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快地进入伤寒之门,我们认为对“伤寒论”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教导学生用动态观点去阅读《伤寒论》。  相似文献   
27.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给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向我们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三阳在经涉腑,属表;三阴踞腑入脏,属里。六经传变都有具体的内容,六经均能互传,共有30项74条。六经传变有多种形式,有的外传而愈,有的传里而剧,有的传而未变,有的传而将变,有的传而已变,有的传而多变,还可有复杂的多项传经方式。六经传变的顺序不是线性传变关系,而是一种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类圆型传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