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用的肾替代治疗方法之一[1].血液透析技术是一种专业性强、风险性较大的特殊治疗.随着透析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护理操作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02.
背景:目前国内关于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后,移植大鼠各项生理指标及注射局部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1只,取3只作为空白对照,剩余48只随机均分为4组:低、中、高浓度细胞移植组分别于大鼠左下肢腓肠肌外侧肌肉注射2.5×109 L-1,5×109 L-1,1.5×1010 L-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共注射2个位点,每个位点注射0.1 mL,2个位点间隔约0.5 cm;溶媒对照组同法注射50 g/L葡萄糖溶液。分别于注射后1 d及1,2,4周进行大鼠尿常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后对大鼠尿常规及肝脏、肾脏均无明显影响;仅引起总胆红素一过性升高,以及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炎症反应性升高;高浓度细胞移植可引起肌肉注射局部明显炎症反应。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极低,在掌握了细胞移植的适宜浓度及剂量的前提下,以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异种移植不会引起受者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部位、程度及治疗情况.方法 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发生部位、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并调查其治疗情况.结果 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瘙痒部位依次为背部、下肢、胸部、上肢、头颈部;轻度、中度、重度瘙痒分别为22例(34.9%)、25例(39.6%)、16例(25.4%);合并皮肤感染5例.63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接受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经规律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症状缓解.单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3例瘙痒患者中有14例去皮肤科就诊,经局部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多为中、重度并可能发生皮肤感染.规律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能有效地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而单纯局部对症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了解^131I治疗Graves病(GD)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接受^131I治疗的462例GD住院患者,年龄12~77岁,男141例,女321例。(2)按^131I治疗GD的流程进行甲状腺最高吸^131I率测定、甲状腺重量估算、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的血清学检查、^131I治疗前常规体检、有效半衰期测定、甲状腺ECT检查、^131I治疗剂量的确定、投予治疗剂量的^131I、随访安排及疗效评价。(3)对随访结果进行资料整理并统计计算。结果:(1)^131I治疗GD患者一次性治愈率为78.4%。(2)通过多因素分析,针对痊愈患者拟合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痊愈患者判别的总准确性为79.5%。影响^131I治疗后疗效的因素有:GD患者年龄、甲状腺最高吸^131I率、有效半衰期、TG抗体。结论:甲状腺最高吸^131I率和有效半衰期为保护因子.患者年龄及TG抗体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5.
背景与目的: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用反义基因分别抑制肿瘤细胞膜上的单羧酸转运蛋白第1亚型(monocarboxylatetransporter-1,MCT1)基因和Na+/H+交换蛋白第1亚型(Na+/H+exchanger-1,NHE1)基因的表达,可使肿瘤细胞内pH(intracellular pH,pHi)降低,细胞酸化死亡.而同时抑制这两种基因的表达,对肿瘤细胞pHi及其增殖生长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用电穿孔法将MCT1基因及NHE1基因相应的反义基因表达载体pLXSN-MCT1和pLXSN-NHE1同时转染于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中,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PCR及RT-PCR方法鉴定MCT1和NHE1的反义基因与A549基因组的整合.pHi及乳酸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生长周期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并将联合转染反义基因的细胞、转染MCT1反义基因的细胞、A549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结果:与A549细胞比较,联合转染反义基因的细胞pHi降低、乳酸显著升高(P<0.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接种联合转染反义基因细胞和转染MCT1反义基因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明显比接种A549细胞的轻且小(P<0.001).结论:MCT1基因和NHE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pHi对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6例甲亢合并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抢救经过,探讨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方法 6例甲亢患者均以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粒细胞缺乏以急诊收入院。入院后停用所有可致白细胞减低药物,并给予静脉抗炎,皮下注射格拉诺赛特,辅以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口服卢戈液控制甲亢。结果 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水平恢复,甲亢病情平稳。住院时间1 4~2 1d。之后接受了1 31 I治疗。结论 对甲亢伴高热患者应高度警惕并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之可能。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迅速调动骨髓造血机能提升白细胞,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7.
笔者于1993年8月~1995年12月,在本院肝炎科门诊用自拟养肝排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根据1990年5月在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对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标准,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5~64岁,平均39.2岁;病程7个月~15年,平均3.94年;有2例有家族史;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6例;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阳性30例,HBeAg阳性13例,抗-HBc阳性15例;肝功能检查:血清ALT升高15例(正常值<40u,赖氏法),A/G异常8例;B超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介绍检测免疫球蛋白阳性细胞(IpCS)的一种敏感ELISA技术。作者用5×10~3/mlTNP—SRBC 0.5ml免疫6—8周龄CBA系雌性小鼠,7天后取其脾(Sp)和肠集合淋巴结(Pp)分离淋巴细胞。用组织培养微量滴定板进行培养,分别加入LPS、LPS+ConA、SRBS进行刺激,培养7天后,做细胞ELISA检查IPC,并检查培养上清液Ig总量。细胞ELI-SA方法如下: 1、细胞培养7天后,取其上清液,保存于-20℃,每孔中加含0.05%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T)200±μl。在微量滴定板振荡器上振动30秒。2、然后用平板离心器8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后,37℃干燥30分钟。3、每孔加甲醇50μl,置室温固定5分钟,除去多余的甲醇,空气干燥微量板。  相似文献   
109.
男尸约3岁,死因不明,经解剖发见为右侧胸导管。 胸导管起于乳糜池,池长1.3cm、宽0.3cm,位于第1腰椎体的前方、其左前方为腹主动脉,右侧复被右膈脚,左、右腰干及肠干注入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后,伴随腹主动脉同经膈肌主动脉裂孔上行入后纵隔。在胸部,胸导管行于奇静脉与胸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抗生素序贯疗法在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干预研究设计和药物经济学中的最小成本分析法,对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案:静脉-口服序贯治疗组(序贯组)连续静脉治疗组(静脉组)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静脉治疗时间、住院日等进行比较,对两组的抗生素医疗费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相同,患者细菌清除率、体温、血象、胸片恢复正常的时间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序贯治疗组的静脉用药时间、平均住院日和抗生素费用明显低于连续静脉治疗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下呼吸感染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序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有更加合理的成本-效果比,由静脉治疗转换口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7天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