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67篇
内科学   12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33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350篇
综合类   476篇
预防医学   16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08篇
  1篇
中国医学   151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期PRS专栏选择的文章关注整形手术对体质量大量减轻患者的作用.过度肥胖已达到流行的程度;有效的处理过度肥胖需要外科手术的介入.超体质量减肥手术是病态肥胖唯一的有效治疗手段,它可长期维持体质量减轻,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然而,不幸的是,体质量大量减轻通常导致多余的皮肤,因为功能和美观问题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多巴胺D1受体(DRD1)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是否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有关.方法 选取BDNF基因Val66Met位点(rs6562)以及DRD1基因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4532、rs5326、rs2168631、rs6882300和rs267418),采用Taq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3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7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验,使用多因子降维法软件(MDR)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果 以上6个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083);MDR分析结果显示,BDNF与DRD1基因交互作用存在于两位点模型(rs6265-rs5326)[OR=1.83,95%可信区间(CI):1.33~2.53;x2=13.91,P=0.0002],三位点模型(rs6265-rs4532-rs6882300)(OR=2.06,95% CI:1.53~2.78;x2=22.73,P<0.0001)及四位点模型(rs6265-rs5326-rs2168631-rs6882300)(OR =2.85,95% CI:2.09 ~ 3.89;x2=44.99,P<0.0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与DRD1基因存在交互作用,DRD1在精神分裂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BDNF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困难性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妇科行困难性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资料患者60例(A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我院同期行开腹困难性子宫肌瘤剥除的80例(B组)的临床资料,以及选择我院同期行腹腔镜下普通子宫肌瘤剥除的200例(C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三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肠粘连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术后病率、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转开腹率、副损伤发生率、皮下气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妊娠率、残瘤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下普通子宫肌瘤剥除及开腹困难性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腹腔镜下困难性子宫肌瘤剥除术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稍多,但未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于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采取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析组控制脑电双频指数(electroencephalic dual frequency index,BIS)在35~44之间,参考组BIS在45~55,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分析组术毕、术后8h、术后16h、术后24h疼痛评分低于参考组(P<0.05),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BIS在35~44麻醉深度,能够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B对老年性阴道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复方甲硝唑栓和雌三醇乳膏治疗2周,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复方维生素 B片(用法:前2周2片/次,3次/d;其后改为1片/次,1次/d,连用1个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复发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略高于对照组(88.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治疗后分泌物增多、阴道瘙痒、阴道灼热、阴道壁充血及分泌物镜检清洁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观察组复发率(24.24%)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生素B可改善老年性阴道炎患者的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7.
通过总结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案,提出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78.
背景与目的脂肪移植的临床效果是不可预知的。本文中,我们假设离心可以产生“梯度等级密度”的具有不同特性的脂肪,可以影响脂肪抽吸物的持久性和质量。方法将人类女性脂肪抽吸物样本(10mI)以1200g速率离心3rain。弃血液和油脂成分。随后,分离出1.0ml密度最高与密度最低的脂肪,进行脂肪浸润处理及分析。将密度最高与密度最低的脂肪移植于人体FVB小鼠,然后分别于2周和10周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短期与长期持久性评价。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析祖细胞数量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和脂连蛋白的表达。结果高密度脂肪与低密度脂肪相比,注射后2周[(85.4%±1.9%):(62.3±0.1%),P=0.05]和10周[(60.8%±4.9%):(42.2%±3.9%),P〈0.05]均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百分率。而且,在高密度的脂肪抽吸物细胞群中,VEGF、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PDGF和脂连蛋白的含量均比低密度的高(分别高出34.4%,P〈0.01;34.6,P〈0.05;52.2%,P〈0.01;45.7%,P〈0.05)。结论与低密度脂肪细胞群相比,随时间增长,高密度脂肪抽吸物细胞群可保持更高的存活百分比。因为高密度脂肪抽吸物细胞群包含更多的祖细胞和更大浓度的多种血管形成介质,所以比低密度脂肪细胞群更有助于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9.
目的总结利用内窥镜技术经腋下进行双平面隆乳术的经验,探讨不同的操作方式及效果。方法利用内窥镜进行层次分离步骤时,主要有3种不同的操作方式:第1种,由手术医师独自完成内窥镜下的显露及分离;第2种,在助手协助下完成内窥镜下的显露及分离;第3种,利用气腹机辅助显露完成内窥镜下层次的分离。结果自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利用3种操作方式进行内窥镜隆乳术130例。前2种方法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高;再次手术率、包膜挛缩、乳头乳晕感觉减退方面,第3种方法均好于其他2种方法。结论经腋下内窥镜隆乳术中,利用气腹机辅助分离是可行并有效的。  相似文献   
80.
背景与目的脂肪移植的适应证正稳步增多。微小脂肪(microfat)移植技术应用的是细注射针管。我们介绍的脂肪注射经验是利用一种更细的注射针头,细27个量度。为实现治疗目的,将脂肪制成“纳米脂肪(nanofat)”。并对其临床适应证进行描述。本文将根据研究的初步结果,对纳米脂肪的细胞成分进行确定。方法对67例患者进行纳米脂肪移植,以矫治表浅皱纹、瘢痕和下睑暗沉。对3例临床患者进行描述。在研究部分,对3份样本进行分析。第1份样本是典型的脂肪抽吸物[大脂肪(macrofat)]。第2份样本是微小脂肪,通过多端口小口针管获取。第3份样本是经微小脂肪处理获取的纳米脂肪。处理过程包括对脂肪抽吸物的乳化和过滤。对3种脂肪样本的脂肪细胞活性进行分析。定量处理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和CD34+细胞亚群。通过在标准媒介和成脂媒介中培养细胞,探讨干细胞质量。结果在纳米脂肪样本中,未见活性脂肪细胞。而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在纳米脂肪样本中的含量却很丰富。细胞培养显示,3份样本中的干细胞具有相同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临床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批复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未见感染、脂肪囊肿、肉芽肿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纳米脂肪注射可能会成为脂肪填充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在临床环境下,纳米脂肪可适用于皮肤年轻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