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71.
1.1 对象 我科1997年至今,共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患67例,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6~78岁,平均32.3岁。交通意外36例,坠落伤14例,钝器击伤10例,跌伤5例,重物砸伤2例。伤后10min~4h急诊入院。本组伤后均立即出现意识障碍,其中昏迷58例,昏睡6例,嗜睡3例。GCS评分,13~14分8例,9~12分23例,6~8分26例,4~5分6例,3分4例。去大脑强直4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模式。方法:将原先相互独立的院前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合并,成为一个统一指挥、紧密联系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转程序、中西医结合急救规范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观察三位一体急救中心成立前后各2年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呼救关键抢救间期、急诊患者综合满意度、年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及经济收入增长情况。结果:三位一体急救较传统模式急救心肺复苏初步成功率从9.0 %提高到35 .0 % ;患者存活率从0 .2 %提高到2 .2 % ;呼救关键抢救间期从平均5 5 m in缩短到平均2 8min;患者综合满意度从85 %提高到95 % ;年急诊患者数量提高了10 3% ,抢救患者数提高了4 4 0 % ,直接经济收入增长了5 4 %。结论: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急救速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综合满意度,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静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142例,分为治疗组72例,给予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治疗,对照组70例,给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维生素K3及立止血等常规止血药物治疗,其余治疗基本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疗效肯定,优于常规止血药物。  相似文献   
74.
我院自 1 997年 1月~ 1 999年 5月共抢救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 74例 ,其中 1 8例行呼气末正压 (PEEP)通气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8例中男 1 1例 ,女 7例 ,年龄 4~ 72岁 ,平均 38 4岁。引起急性肺水肿的病因 :急性左心衰竭 4例 ,心肺复苏后 3例 ,脑外伤 3例 ,溺水 2例 ,重度肺炎 2例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2例 ,单侧肺不张和自发性气胸复张后各 1例。以上病例均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 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症状 ,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 ,甚至淡血性痰液 …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固脱清腑汤早期胃肠道灌注对重症多发伤患者血液细菌16S rRNA基因的影响。方法 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伤后两组经胃肠营养管分别滴入自拟中药汤剂固脱清腑汤和生理盐水,两组其余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3、6、9天的血细菌16S rRNA基因阳性率、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阳性率、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伤后第9天体温[(37.6±0.12)℃]显著低于对照组[(38.10±0.15)℃,P0.05];伤后第6、9天CRP治疗组分别为(52.4±6.3)mg/L和(42.9±7.5)m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4.3±20.1)mg/L和(92.5±17.1)mg/L,均为P0.05];伤后第6、9天血细菌16S rRN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3.3%和30.3%,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3%和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伤后血培养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30.3%)也显著低于对照组(59.3%,P0.05)。结论固脱清腑汤早期胃肠道灌注可能有益于严重创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对减少肠道细菌易位,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改良法行支气管肺灌洗术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通气下危重症病人进行支气管肺灌洗术(BAL)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保持人工机械通气的同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经气管导管外侧旁路插入气管内行BAL治疗。术中比较治疗前,中和后6h的血气结果以及疗效。结果:8例病人共9次行BAL,均获成功,BAL前与中比较PaO2,SaO2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而BAL后6h与BAL前比较PaO2,SaO2均显著升高(P<0.01和P<0.05),PaCO2显著下降(P<0.01),结论:改良法行BA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薛筷明  冯怡  张庚 《护理与康复》2005,4(2):100-101
气胸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有效排除胸腔气体是抢救的重要手段。但一部分患者虽排除了胸膜腔气体,而肺仍持续不复张,多因肺复张困难或持续性气胸肺长时间被压缩,肺功能持续受损,病程延长,且多采取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等治疗。无创正压通气(NPPV)技术是近年来机械通气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临床使用已日益普遍。2001年5月至2003年12月本院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性气胸105例,其中早期肺复张困难17例,采用NPPV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环境、脑氧代谢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和HVHF组,每组各57例。常规组予以甘露醇0.5 g/k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HVHF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72 h内予以超滤量为60 mL·kg-1·h-1的HVHF治疗,持续72 h。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72 h、7 d后的颅内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血清Na+浓度,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颅内压、血清Na+及SjvO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8.159、3.770、2.787,P < 0.001、= 0.011、0.040);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755,P= 0.52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常规组患者治疗7 d后颅内压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HVHF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颅内压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常规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血清Na+和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 0.05);HVHF组患者治疗24 h、72 h及7 d后血清Na+表达水平均较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72 h及7 d后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3.5 ± 3.3)d vs.(12.5 ± 2.6)d]和住ICU时间[(18 ± 6)d vs.(16 ± 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797、1.599,P = 0.075、0.113)。 结论HVHF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代谢水平,具有脑保护和稳定内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ICU危重病患者床边开展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的安全性。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12月,对421例需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在床边行PDT,男309例(73.4%),女112例(26.6%),年龄(57.6±19.7)岁,PDT前插管时间(10.2±5.7)d。采用经导丝导引下经皮扩张钳气管切开(guide wire dilatingforceps,GWDF)技术。记录患者一般资料、PDT前插管时间、PDT手术时间、PDT后机械通气(MV)时间、总MV时间和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同时记录术中并发症、术后3 d内和3 d后并发症。回顾性记录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患者预后。结果 PDT手术时间(10.3±3.8)min,PDT后MV时间1-249 d(中位数17.0 d),总MV时间6-260 d(中位数26.0 d),气管套管留置时间21-186 d(中位数43.5 d)。术中并发症发生率8.3%(35例),3 d内并发症发生率5.9%(25例),3 d后并发症发生率4.0%(17例)。住ICU时间6-331 d(中位数32.4 d),ICU死亡率16.4%(69例)。住院时间6-653 d(中位数58.5d),死亡率18.5%(78例)。结论 PDT技术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安全性高的微创外科方法,是危重病患者预期长时间MV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0.
儿童紫癜性肾炎以含有免疫球蛋白IgA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系膜区沉积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是影响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最重要的因素.紫癜性肾炎患儿体内半乳糖基化缺陷的IgA水平明显升高,且以其为抗原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构成大分子量的免疫复合物,这种大分子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是促使儿童紫癜性肾炎发病的主要因素.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疗法为主,激素治疗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防效果仍存在争议,但激素是治疗儿童紫癜性1肾炎的一线药物,尤其对处于急进期肾炎有明显疗效,对激素治疗发生抵抗的患儿应考虑使用免疫抑制疗法,现有的免疫抑制剂中环磷酰胺有比较好的疗效,环孢素A的治疗效果尚待明确,硫唑嘌呤、霉酚酸酯、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尿激酶等作为新兴的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药物,仍需大量的试验研究来确定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