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SMF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对25例患者26髋行SMF短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25例均选用SMF假体,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1.6±1.5)分,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1±2.3)分。患者均未见伤口感染、术后脱位、下肢肢体不等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量268~430mL,平均312mL。结论:应用SMF短柄髋关节系统进行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良好选择,中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张鹏  陈经勇  毕梦娜  李钟  张上上 《中国骨伤》2015,28(10):928-931
目的:观察自体骨植骨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Ⅲ、Ⅳ型髋臼缺损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22例25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5髋均进行自体骨植骨改善髋臼骨缺损,其中男3例4髋,女19例21髋;年龄43~67岁,平均55岁;CroweⅢ型6髋,Ⅳ型19髋。术前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后12个月观察患者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功能恢复、自体骨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3个月~4年,平均3年9个月。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8.30±6.13,优18例,良4例。双下肢长度差由治疗前的(3.20±0.81) cm减小到术后12个月(0.92±0.23) cm(t=14.864,P<0.05).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自体骨植骨能有效改善髋臼骨缺损,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隐性失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ward 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 Gross 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电针联合中药熏洗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进行TKA患者120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传统组和联合组各60例,其中传统组患者使用西医系统化功能康复方案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在传统组的基础上,联合电针外治及中药熏洗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至术后1个月,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后临床康复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HSS)]、术后疼痛(HSS膝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髋-膝-踝角偏倚(HK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假体位置[胫骨平台后倾角(LTC)、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联合组患者临床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之后时间段,两组患者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2周,且联合组明显高于传统组(P&...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评价计算机模拟及模型辅助下国产3D打印多孔钛合金骨小梁髋臼杯行髋关节翻修术后的短期临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计算机模拟及模型辅助下3D打印多孔骨小梁钛合金髋臼假体行髋关节翻修术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估该项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0.9±6.1)个月,其中6例患者共使用了7块髋臼垫块。85.7%(6/7)的垫块尺寸与术前设计一致,1例(14.3%)患者使用比术前设计大一号的垫块。术中选用髋臼尺寸与术前设计的符合率为81.8%(9/11)。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术侧髋功能HSS及WOMAC评分均较术前有提升(P<0.05)。术侧髋臼假体(聚乙烯内杯)外展角平均为(35.3±6.1)°,前倾角平均为(19.5±4.1)°。在安全区内的髋臼假体由术前的18.2%(2/11)增加到术后的81.8%(9/11)(P<0.05)。术后,手术侧垂直旋转中心(CORver)及水平旋转中心(CORhor)均较术前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和改善。髋臼假体(外杯)平均骨覆盖为(85.6±6.2)%。末次随访,所有臼杯均显示出良好的骨整合。结论:术前使用医工交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