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21.
目的 :观测杞参膏对干眼症SD大鼠血清I-TAC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3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称重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杞参膏组,1 0只/组。采用暴露和皮下注射东莨菪碱法制备干眼症大鼠模型,连续28d。灌胃干预,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次/d;杞参膏组:杞参膏汤剂,1次/d;均连续56d。观测泪液分泌量、血清中I-TAC含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大鼠泪液分泌量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泪液分泌量显著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杞参膏组大鼠泪液分泌量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I-TAC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杞参膏组大鼠血清I-TAC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杞参膏可减轻干眼症模型大鼠泪液分泌不足的症状;杞参膏可降低干眼症模型大鼠血清I-TAC含量。杞参膏可能是通过降低干眼症模型大鼠血清I-TAC含量而发挥其抗炎作用的,从而改善泪液分泌量,减轻干眼症症状。  相似文献   
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消渴目病”范畴,是消渴病变证,消渴病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与上、中、下三焦脏腑均有关联,尤以肾为关键。初起由于肾阴虚累及三焦脏腑,病久阴损及阳,则见阴阳俱虚。肾与三焦相通,目居高位,眼部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需要肾与三焦脏腑的相互协调。肾化元气助三焦气化,肾主水液,协同三焦决渎。肾阳蒸腾使气、血、津液经三焦流注周身,肾与三焦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之有源,布之有向,行之有道,运行流畅,目有所养。反之,肾之阴阳失调必会影响三焦功能,使眼部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出现气虚、血瘀、水停,导致消渴目病的发生。因此确立以“滋阴补肾、疏利三焦”为消渴目病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杞菊地黄汤加减联合熏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泪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的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共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泪液分泌量(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泪液IL-6、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54/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45/6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75,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OSD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IT、BUT均明显升高(P<0.05),FL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TGF β1对体外培养人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作用。 方法 建立原代人前列腺上皮细胞株 13例 ,角化蛋白、PS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培养细胞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运用BrdU方法和细胞凋亡原位染色观察传代后细胞生长状况及不同剂量TGF β1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 结果 培养细胞角化蛋白、PSA染色阳性。TGF β1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用与剂量成正比 ,EGF与TGF β1相互减弱对方的作用。 结论 TGF与TGF β1对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状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系统评价眼周穴位雷火灸对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后续眼周穴位雷火灸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研究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国内外采用眼周穴位雷火灸对干眼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成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共计患者530例,其中治疗组265例,对照组2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眼周穴位雷火灸治疗干眼症在临床疗效、SⅠt、BUT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OR=2.44,95%CI(1.74~3.43),P<0.001; SⅠt:WMD=0.87,95%CI(0.46~1.27),P<0.001; BUT:WMD=1.44,95%CI(1.01~1.86),P<0.001。

结论:眼周穴位雷火灸可有效改善干眼症患者的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该疗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指标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相关性。方法 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0例AMD患者设为AMD组,另将同期于我院体检的98例健康者设为健康组。记录并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指标,包括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嗜中性粒细胞(NEU)、单核细胞(MON)、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白球比(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RP。比较两组外周血慢性炎症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间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CRP与白蛋白比值(CA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结果 AMD组ALB、A/G、LYM均低于健康组,WBC、MON、PLT、NEU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D组LMR低于健康组,NLR、D-NLR、PLR...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针刺、中药、直流电离子导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的“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30例,10d一疗程,共3个疗程,所有患者均给予针灸、直流电血栓通离子导入、生蒲黄汤合滋阴降火汤加减口服,比较治疗前及分别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区视网膜全层容积、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底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后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各疗程CMT、黄斑区视网膜全层容积、BCVA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各疗程较上一疗程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中药+直流电离子导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治疗“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视力,促进黄斑区水肿的吸收,改善视功能,且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8.
弱视作为儿童期起病的最主要的视觉障碍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对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发育与身心健康发展有影响,中医眼科名家左韬教授工作30余年,一直致力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眼科疾患,在治疗青少年儿童弱视也有丰富的临床认识,左教授根据弱视先天肝肾不足与后天脾胃虚弱的病机总结出了强视三达法,在多年从医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改进优化,联合药膳辅助治疗取得了卓著的效果。本文总结其诊疗经验,为弱视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29.
正眼外伤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外伤导致的视网膜挫伤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青光眼、白内障、沙眼、结膜干燥症、河盲病共同构成世界6大致盲性眼科疾病。该病主要以眼部或其他部位有挫伤史,视力严重下降,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后极部大面积水肿,尤以黄斑部明显,黄斑中心凹发射消失,伴有渗出或出血,严重者玻璃体积血为诊断依据。如不及时治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明显丧失,出现永久性功能障碍[1]。目前主要治疗  相似文献   
30.
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是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等多种形式。RCD参与人类正常生理活动的诸多环节,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致盲性眼病。研究表明,DR的发生与细胞凋亡、铁死亡、细胞焦亡、细胞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等多种RCD的相关蛋白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将对DR发病过程中与RCD相关的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DR的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