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与不同的麻醉性镇痛药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120例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组(R组),异丙酚和舒芬太尼组(S组),异丙酚和芬太尼组(F组)。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 l,病人入睡后R组静脉推注瑞芬太尼0.2ng/kg,F组和S组分别静脉推注芬太尼1μg/kg和舒芬太尼0.1μg/kg。术中遇体动时酌情追加异丙酚。观察术中呼吸抑制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术毕患者呼之睁眼时间、听从指令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R组麻醉效果满意度最高,异丙酚用药量最少,为132.05±25.46mg。术毕清醒时异丙酚血浆浓度为2.01±0.47μg/m l,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R组术毕各个清醒时间均短于S组和F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R组和S组一定程度地降低MBP,对HR影响不大。同时R组呼吸抑制的情况明显比F组和S组严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方法的比较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最佳,节省麻醉药用量,苏醒迅速,但要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2.
21例尖锐湿疣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及疗效观察刘光熬,刘盛庭,许清凯,安立新我科于1992年对21例尖锐湿疣病例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用足叶草酯治疗患者的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一、临床流行病学分析:21例病人年龄21~45岁,其中21~35岁占85.7%...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对脑出血(ICH)后大鼠血肿周围区超微结构以及脑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Ⅰ组,60只)和缺氧预处理组(P组,60只).每组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控制通气.P组进行停通气1 min、复通气5 min的缺氧预处理,反复4次.所有大鼠机械通气1h后.拔出气管导管,然后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50μl自体不凝血注入尾状核中.在脑出血后6、24、48和72 h电镜下观察血肿周边区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IL-6含量.结果 电镜观察可见:Ⅰ组血肿周围组织注血后6 h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24h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加重,神经元固缩,72h部分神经元出现坏死崩解:P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损害轻于Ⅰ组,电镜评分在48h明显优于Ⅰ组(P<0.01).脑组织匀浆中IL-6的含量随脑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ICH后48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两组比较,ICH后6h时.Ⅰ组IL-6含量显著低于P组,P<0.01.结论 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可增加脑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IL-6的含量,减轻血肿周围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情景模拟的术前访视教学查房在住院医师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 将我科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实验组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进行术前访视教学查房;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查房.半年后由带教经验丰富的医师从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理论知识及满意度方面进行考核和调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应用SPSS 25.0软件统计,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发现,两组住院医师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基本都达到了优秀水平,但实验组成绩则更加出色.与传统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住院医师对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病史采集、查体及即兴提问环节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自主学习能力更高,更能学习到同伴在医患沟通等往往不被传统教育所重视的领域方面的技巧,在问卷调查中的教学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查房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5.
背景 针刺成为卒中后康复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之一.目的 综述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进展及其调节机制.内容 针刺可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状态,促进偏瘫恢复,降低痉挛状态的发生率,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此外,针刺可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术后的再灌注综合征.针刺通过多种机制改善卒中后状态:改善脑缺血局部微循环,拮抗氧自由基损伤,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血栓形成,调节信号转导通路及蛋白质,促进侧支循环等.趋向 针刺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肯定,其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卒中后脑神经功能状态.但将针刺应用于脑卒中手术术中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体外测试变应原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应用变应原试剂检测2010年至2011年期间5 000例门诊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同时选取100例吸入组阳性者接受皮内试验检测.结果 体外检测试验与皮内试验(体内方法)符合率为90%.结论 体外测试具有准确性、灵敏性和安全性,是应用前景很好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7.
叶虹  安立新 《医学综述》2014,(10):1809-1812
近几年来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已经意识到小儿围术期镇痛的重要性,小儿疼痛系统评估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小儿术后镇痛的发展。多模式镇痛会成为小儿术后镇痛的主要方向。目前描述小儿神经外科术后的疼痛情况的数据极少,因此在小儿神经外科优化的镇痛方式及用药的进一步研究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该文就小儿神经外科术后镇痛的现状、疼痛评估、镇痛方式及用药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用药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进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假穴位组(S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合谷、外关、金门、太冲、足三里、丘墟;S组在非穴处行经皮电刺激;C组取穴同T组,只在相关穴位贴皮肤自粘电极,不通电.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3组患者均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T组在插管后1 min、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其余两组(均P<0.05).T组术中暴露鞍区和取瘤阶段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定向力恢复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24 h内C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程度,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观察七氟醚对幼鼠海马组织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的表达、γ-氨基丁酸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subtype A receptor,GABAAR)α1/α2亚型组成及空间探索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七氟醚对发育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出生后7d的SD幼鼠216只,设定0.8 MAC(2.11%)浓度七氟醚维持时间4h作为麻醉处理条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幼鼠分为对照组(A组)、假麻醉组(B组)和麻醉组(C组),每组72只.经不同处理后3组分别于6、24、72 h各取6只幼鼠海马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PARP-1.再以同样方法、数量检测GABAARα1亚型和α2亚型水平,观察GABAAR α1/α2亚型组成与神经元凋亡的关联.3组分别在幼鼠成长至5、8、14周时随机选12只进行旷场实验.结果 与A组(100%)比较,C组于麻醉后6 h PARP-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216±15)%](P<0.05),而与A组(100%)比较,GABAAR α1/α2蛋白含量比值于麻醉结束后6 h[(126±6)%]、24 h[(127±8)%]及72 h[(183±22)%]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B组各检测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时接受七氟醚麻醉的幼鼠(C组)在旷场中平面活动及垂直活动均多于A组,B组各观察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和14周时,各组动物旷场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可引起早期的细胞死亡,且其神经毒性作用与受体的影响有关,可引起GABAARα1/α2比值增加,α2亚型向α1亚型进行转化.七氟醚可引起成长中幼鼠在陌生环境中的活动增加,影响其短期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空间探索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吸入全麻麻醉维持期及其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七氟烷复合麻醉组(T组,n=40)和七氟烷吸入全麻组(S组,n=40)。在麻醉诱导开始前,选择开颅侧穴位,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相应穴位贴上皮肤自粘电极,连接穴位神经刺激仪,频率2/100 Hz。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S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行针和电刺激。两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3 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最小肺泡气浓度(MAC)、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T组在开颅期、颅内期(颅内操作10 min、20 min、30 min)各时间点所需七氟烷呼出浓度均显著低于S组(P<0.05),节省七氟烷用量10.37%。两组都能够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T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S组(P<0.01)。T组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S组。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可明显减少七氟烷用量,并能够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