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预防脊柱手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脊柱手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的形成和预防。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共30只,在其腰椎上行椎板切除术,共120次,采用自体筋膜,自体脂肪及明胶海绵作为预防隔离物,术后饲养固定时间。结果发现明胶海绵+自体筋膜为最好的预防措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感染4例分析李宏林安春厚王海义王守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的机率,由早期的10~15%,控制在目前的1%左右〔1〕。我院自1988~1994年4例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例,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13.
夏科关节是一种多由脊髓空洞症或糖尿病等引起的慢性无痛性关节破坏性疾病。由脊髓空洞症引起者多发生干肘关节;而由糖尿病引起者多在跗间关节,其次是跗跖关节及踝关节。本病致畸率极高,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但常因罕见而极易误诊。现将2002年1月-2006年9月遇到的被误诊的夏科关节患者4例报告如下,以引起基层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Z—P1ate钛钢板在椎体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胸腰椎肿瘤侧前方切除脊髓减压后Z—P1ate钢板内固定术进行了临床和影像学评价,认为手术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特别适合于椎体肿瘤切除后脊柱重建。  相似文献   
15.
次全腰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根据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特点及术后对腰椎的综合评定,设计了次全腰椎板切除术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8岁;病程8~20年,平均12年8个月;有明显外伤史者3例...  相似文献   
16.
灌洗法预防术后神经根及硬膜粘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洗法预防术后神经根及硬膜粘连王欢,安春厚,王海义,吴振东(第二临床学院骨科)关键词灌洗法,术后粘连,椎板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约10%左右病人有腰腿痛,神经根及硬膜粘连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无理想方法预防。本文介绍皮质激素灌洗法。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既往应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难以达到一种慢性渐进性的压迫效果,与人体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机制有很大的不同。目的:构建一种新的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探究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损伤区域巢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取下胸7、8椎板,植入压迫材料,形成慢性压迫脊髓损伤模型。植入后第1,3,7,14,28天,取压迫处脊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反转录PCR反应测定巢蛋白mRNA的表达,同时测量压迫段椎管直径及缓膨胀材料侵占厚度。结果与结论:随压迫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椎管侵占率逐渐增加,脊髓组织出现坏死等情况,大鼠BBB评分降低,压迫处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表达至伤后7d时达到高峰,而后表达逐渐下降,说明实验成功建立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且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estin mRNA及蛋白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背景:既往应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难以达到一种慢性渐进性的压迫效果,与人体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机制有很大的不同。目的:构建一种新的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探究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损伤区域巢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取下胸7、8椎板,植入压迫材料,形成慢性压迫脊髓损伤模型。植入后第1,3,7,14,28天,取压迫处脊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反转录PCR反应测定巢蛋白mRNA的表达,同时测量压迫段椎管直径及缓膨胀材料侵占厚度。结果与结论:随压迫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椎管侵占率逐渐增加,脊髓组织出现坏死等情况,大鼠BBB评分降低,压迫处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表达至伤后7d时达到高峰,而后表达逐渐下降,说明实验成功建立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且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estin mRNA及蛋白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基因工程是目前软骨修复的主要方法,脂肪间质干细胞以其来源丰富、取材容易、免疫相容性良好、体外培养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分化表型、有较强的向软骨细胞转化的能力而成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对兔脂肪间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转染体外观察,于2006-03/2007-03在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含有全长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cDNA片段的质粒pcDNA3.1-hIGF-1由吉林大学徐莘香教授惠赠。 方法:取兔颈后皮下脂肪,I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间质干细胞。取传至第2代细胞,以0.5×106/孔密度接种于6孔板,细胞融合至90%~95%时随机分为未转染组、转染空载体pcDNA3.1组、转染质粒pcDNA3.1-hIGF-1组,采用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进行质粒pcDNA3.1-IGF-1转染,经G418筛选后培养4周。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情况,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转染pcDNA3.1-hIGF-1组的脂肪间质干细胞内有大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及蛋白表达,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载体pcDNA3.1组无表达。细胞增殖曲线显示,转染质粒pcDNA3.1-hIGF-1组的脂肪间质干细胞增殖速度较其他2组细胞明显加快。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染质粒pcDNA3.1-hIGF-1组的脂肪间质干细胞较其他2组细胞的S期比例显著增加(P < 0.05),G1期比例显著下降(P < 0.05)。 结论:质粒pcDNA3.1-IGF-1转染兔脂肪间质干细胞后,可以获得稳定表达,并能明显促进脂肪间质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核心结合因子a1(Cbfal)基因转染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雌性BALB/C裸鼠18只,随机分为3组:转染Cbfal基因的hBMSCs复合支架(A)、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B)和单纯支架组(C),每组6只。分别将各组人工骨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术后4、8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结果 Cbfal基因转染后,可诱导BMSCs骨钙素、Ⅰ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体内植入后,A组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组;植入细胞及宿主间质细胞呈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表达;4周时,Y染色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 Cbfal基因转染BMSCs,能够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表达并提高移植细胞的生存率,明显促进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