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刘颖  候小涛  姜民  侯媛媛  张铁军  白钢  邓家刚 《中草药》2017,48(18):3760-3767
目的探究复方芒果叶的抗炎活性,明确其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初步阐明其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法结合核因子-κB(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复方芒果叶进行抗炎成分的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对其中药效成分进行作用靶点与通路的预测;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炎症模型以及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复方芒果叶的抗炎活性进行验证。结果从复方芒果叶中筛选出16个主要抗炎成分;预测这些抗炎成分分别作用于40个靶点并与11条炎症通路相关,活性验证结果表明芒果苷、补骨脂素、人参皂苷Rg1 3个化合物均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且各成分间两两配伍具有协同作用。结论初步揭示了复方芒果叶抗炎作用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黏着斑(focal adhesio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多重调控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2.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较快地转化并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一种医学模式。该医学理念一经提出,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引起高度重视,并已相继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转化医学理念的兴起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个方向;对促进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建立新的诊疗技术、促进和加快中医药研究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提供了一个时代良机。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对四氯化碳(CC1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番茄红素组和阳性药联苯双酯组.番茄红素组和联苯双酯组分别用番茄红素和联苯双酯ig进行预给药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以溶剂0.1%羧甲基纤维素钠ig,连续给药7d后ip 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肝组织中的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并观察肝组织HE染色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 番茄红素能显著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升高肝组织匀浆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LDH活性;病理切片表明给药组小鼠肝损伤均减轻.结论 番茄红素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番茄红素所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红花中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明确红花中酪氨酸酶抑制剂成分,为美白祛斑剂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索氏提取法依次提取红花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种提取物,分别检测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针对活性组分通过UPLC-Q/TOF鉴定活性成分,并结合分子对接和酶学检测验证药效成分.结果 初步筛选结果显示红花水层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通过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以及分子对接预测技术,推测其中9种成分可能具有酪氨酸酶抑制作用,选取代表性单体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行验证,确认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谱效结合构效的筛选模式为天然产物中美白祛斑成分的筛选提供了便捷方法;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酪氨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
生物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采用生物系统论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总结,通过目前中医证侯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了中医证候学研究需要重视证候的功能性和证候的整体性特征。1生物系统论与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对接证候实质研究一直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且曾一度陷入困惑的境地。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生物系统论强调的整体有着相似性,近几年来生物系统论的诞生似乎又给中医证候的研究带来了新曙光。学者们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证候实质研究,提出了证候实质研究的假说和研究思路。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特定时刻一个基因组、一组细胞或者组织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这一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证候的内在发病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从代谢组学的观点而言,证很可能是人体代谢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后的一种特异生理病理状态,或者两者有某种对应关系。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由于代谢网络发生特异性“扰动”所产生的代谢物的相应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该“证候”的特征性代谢模式,这也许有可能成为中医“证”型研究的一个突破口[2]。呈现某证患者的机体内必然有引发该证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物质基础,且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正是由于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的这些物质基础的某种改变引发了中医的各种证候。  相似文献   
26.
目前,从系统生物学的视角认识中医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利用高通量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为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平台支持,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27.
代谢组学是研究机体代谢网络和代谢产物与机体所处环境之间联系的重要方法,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为研究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平台.目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中医理论的工作正在开展,有望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8.
<正>Objective:Periplocin is an active digitalis-like component from Cortex Periplocae,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s in China for many years.According to th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ardiovascular effect of periplocin from in vivo experiments,subsequent in vitro experiments are greatly needed for the global assessment of periplocin.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ell proliferation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periplocin on endothelial cells.Methods: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periplocin(0.4, 2,10,50,250μmol/L;6,12,24,48,72 h) was investigated by a comparison with the well-reported cardiac glycoside,ouabain,on mouse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3-(4,5-dimethylthiazolyl)- 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and 5-bromo-2-deoxyuridine(BrdU) assays were used to evaluat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viability.Subsequently,cDNA microarra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periplocin-(50μmol/L) and ouabain-(50μmol/L) treated cells,and data was analyzed by ArrayTrack software.Results:Periplocin could increase cell viability to a level lower than ouabain in the MTT analysis,but decrease LDH release simultaneously.The BrdU incorporation assay showed an increase in cell proliferation with 2-50μmol/L periplocin.Genes related to protein serine/threonine kinase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160 genes identified in periplocin versus the control.In the 165 genes regulated by periplocin versus ouabain,GTP-binding was the most altered term.Conclus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proliferation action of periplocin on CMEC.Meanwhile,its lower cytotoxicity compared to ouabain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29.
白钢  侯媛媛  姜民  高洁  张铁军 《中草药》2017,48(19):3901-3909
虽然"肺主宣发肃降"理论已被中医普遍接受,但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诠释其科学内涵一直存在着争议。对相关经典理论、方药以及所涉及的药效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机制进行梳理,并提出了"肺为藏之长"的效应与功能可能取决于不同效应器官上所表达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亚型以及量的差异;苯乙胺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是其主要的药效物质基础,中医巧妙地选择了不同的天然药效分子实现了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适应了临床治疗的不同需求;β-AR/c AMP/PKA信号通路是"肺主宣发"发挥效应的关键通路之一;"肺主治节"所体现的核心内容与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水平的调控密切相关;方剂配伍能有效地增强肾上腺素能受体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体现了中医针对复杂疾病采用多通路、多靶点综合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30.
引进近红外技术用于中药材品质的快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钢  丁国钰  侯媛媛  姜民  高洁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9):3501-3505
近年来中药分析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提供分析方法,而更关注于包括本草学属性、药效成分和功效内涵等分析,即不仅分析物质的组成更要揭示其物质组成与功能的关系。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在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中药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采用近红外光谱一方面可以全面地反映药材的整体信息,可用于鉴别和聚类分析。另一方面引入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通过筛选关键的药效成分,并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将光谱数据和其定量信息进行关联,可以实现对其中的多种药效成分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充分发挥近红外检测技术的优势,可以为中药材的质量快速评价提供更简便可靠的方法。该文从不同的侧面对近红外技术在中药材质量评价方面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