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目的:探讨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士共情护理,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和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纳入研究时(护理前)的自我效能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期望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士共情护理能够提高护患之间的沟通效果,明显改善焦虑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2.
23.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的护理刘鲁霞,宫枢政,雷鸣,李旭松,姚建玲,赵玉,陈联玉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护理Keywords:Excimerlaser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Nursing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予以评价。方法:选择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全麻组(A组)、针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电针麻醉组(C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停转流后30min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结果:NKCA于转流前A组明显降低;B组却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A组和C组;C组无明显变化。停转流后,3组均明显下降,B组明显低于A组。术后24h,各组进一步降低,C组明显高于B组。IFN—γ和IL—2水平于停转流后3组均降低;术后24h,各组进一步显著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电针可增强NKCA,但针麻不能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NKCA、IL—2、IFN—γ抑制,提示应激性免疫抑制作用具优势效应。全麻复合电针亦不能完全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NKCA、IL—2、IFN—γ抑制,但要优于单纯全麻和针麻,提示全麻复合电针对应激反应的良好控制可部分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一般规律,对术后70人137只眼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3.25±0.53d。不同度数,年龄及性别间上皮愈合时间有所不同,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1.4%病人有偶发性点状上皮脱落,未见顽固性上皮缺损及反复性上皮糜烂。并对影响角膜上皮愈合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电针对心脏手术病人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心脏手术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0例,分为全麻组(A组)、针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电针组(C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停转流后30min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IFN-γ和IL-2水平于停转流后三组均降低;术后24h,各组进一步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IL-6和IL-10水平于术后24h三组均显著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电针不能完全改善体外循环(CPB)引起的IL-2、IFN-γ抑制,但要好于全麻和针麻,提示全麻复合电针对应激反应的良好控制可部分改善CPB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针刺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27.
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红  姚建玲  卢燕霞  刘慧  黄立侨 《广东医学》2013,34(10):1598-1599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行为特征及父母养育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其临床干预方式。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46例6~15岁ADHD儿童及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与常模对比,ADHD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HD家庭父亲在养育过程中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4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HD儿童的父母存在不恰当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提示对ADHD儿童应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纠正等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