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近年研究发现,先天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hoge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对外来病原体中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或机体自身产生的蛋白质、或病理代谢产物的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进行识别(感应性)"取样",激活胞内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程序,导致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化学介质的产生,引起相应的针对特定外源病原体或自身产物的免疫反应.先天免疫决定特异性免疫的激活类型、程度与规模[1].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肿胀》所录病案,参考相应古籍,探讨叶天士治疗肿胀的学术观点。叶天士主张顾护正气,慎用攻逐之法。以宣通与通阳为纲,常用治法包括:清肃上焦,轻以去实;滑润气机,宣通阳气;清理相火,健运中州;崇土制水,暖下泄浊;苦辛通降,分利三焦;辛香流气,活血通幽;开达太阳,通利小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14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检查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及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F),分析比较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问的相关性。结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湿热中阻证患者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论: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关,因膜原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系统的复杂性,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紧密性及中介性,这使得慢性肝病的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生化、免疫、病理、病毒、基因等方面综述了近6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补肾方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株SK-HEP-1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SD大鼠制备空白组、补肾组、索拉非尼组含药血清;培养并建立VEGF诱导的SK-HEP-1细胞模型,分别予药物血清干预。以MTT比色法检测各组对SK-HEP-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荧光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凋亡基因bax mRNA、bcl-2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血清组和VEGF组比较,补肾组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SK-HEP-1细胞增殖(P0.01),提高SK-HEP-1细胞G1期的细胞比率(P0.05)以及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和总凋亡率(P0.05),上调bax mRNA基因表达(P0.05)和下调bcl-2 mRNA基因表达(P0.01),且补肾组和索拉非尼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方对人肝癌细胞株SK-HEP-1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G2期,以及上调bax和下调bcl-2基因表达,促进SK-HEP-1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耳穴神门埋豆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磁珠丸耳穴埋豆的方法干预,对照组仅以医用胶布敷贴耳穴。两组均治疗10次,观察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失眠问题严重程度、睡眠状况满意度、干扰日间生活程度、生活质量受损程度、焦虑/忧虑程度评分及ISI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睡眠状况满意度、干扰日间生活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耳穴神门为主埋豆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失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按3:1:1随机分组(A组为辨证论治联合ETV组;B组为固定处方联合ETV组;C组为单用ETV组),共236例完成48周的疗程。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36周、治疗48周的HBV-M、HBV DNA,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 A组治疗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94.29%(132/140),显著高于C组78%(39/50)(P0.05)。A组治疗48周HBV DNA较基线下降≥2log10拷贝/ml的应答率为99.29%(139/140),均显著高于B组93.48%(43/46)及C组90.00%(4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37.50%(24/64),均高于B组26.67%(8/30)及C组15.00%(3/20)(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A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1.25%(20/64),与B组26.67%(8/30)及C组15.00%(3/20)比较,差异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中医证候积分(5.46±3.52)均低于B组(7.33±3.80)及C组(8.46±2.9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8周,A组总体生理健康均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中医证候疗效、总体生理健康比较,均呈A组B组C组的趋势。结论辨证论治联合ETV治疗能显著提高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辨证论治联合ETV治疗有理想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需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20.
张云鹏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者多有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的情况,以致气滞痰瘀,阻滞肝络而致病,"痰瘀互结,肝络不和"是其病机关键所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化痰活血,疏理肝络,还需从毒论治、兼顾气血虚实。以自拟经验方"降脂理肝汤"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