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4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背景:脂质代谢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很多研究提出其与体内卵磷脂一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变化有关。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卵磷脂一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与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含量变化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实验组对照,标准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检验科、急诊室及神经内科。对象:2002-03/2003-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神经门诊就诊及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105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选择脑动脉硬化患者42例和脑梗死63例构成两个患者组,其中男67例,女38例。同期选择在本院健康查体者65例构成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方法:采集参与者空腹血8mL,采用酶学方法检测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水平,采用邻苯二甲醛-醋酸硫酸方法测定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采用化学定量法测定红细胞膜磷脂含量。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组与对照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变化及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分析处理,105例患者组和65例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脑动脉硬化组和脑梗死组活性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4&;#177;0.72)kat/L(2.06&;#177;0.80)kat/L,(2.61&;#177;0.74)kat/L,P&;lt;0.01]。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载脂蛋白A1水平:脑动脉梗化组与脑梗死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1.32&;#177;0.33)mmol/L,(1.37&;#177;0.33)g/L,(1.28&;#177;0.33)mmol/L,(1.27&;#177;0.31)g/L,(1.60&;#177;0.43)mmol/L,(1.60&;#177;0.43)g/L,(t=2.72-5.01,P&;lt;0.01)】。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红细胞胆固醇含量:脑动脉硬化组与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4&;#177;0.82)mmol/L,(0.63&;#177;0.05)mmol/g,(3.02&;#177;0.79)mmol/L,(0.60&;#177;0.07)mmol/g,(2.56&;#177;0.58)mmol/L,(0.57&;#177;0.05)mmol/g,(P&;lt;0.01)]。并且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分别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呈正相关(r=0.247,P&;lt;0.05;r=0.303,P&;lt;0.01),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呈负相关(r=-0.212,P&;lt;0.05;r=-0.346,P&;lt;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且并非继发于脑梗死发生后,其活性变化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呈正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红细胞膜胆固醇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经皮肺穿刺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12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资料,根据穿刺过程中及穿刺结束后胸部CT观察是否伴发体循环空气栓塞,将其分为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组(气栓组)与无体循环空气栓塞组(对照组)。以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患者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咳嗽、是否有肺气肿)、病灶因素[病灶最大径、位置(上、中叶或下叶)、深度(穿刺方向胸膜到病灶边缘的距离)、病灶性质(实性、部分实性)]、穿刺过程因素[穿刺时病灶实际位置是否高于左心房水平、穿刺体位、是否应用套管针、取样次数、手术时间(开始进行病灶定位扫描到手术完成后复查CT结束的时间)、术后是否有气胸和周围肺野出血]的差异。结果 12例(12/1 121,1.07%)发生体循环空气栓塞,其中11例(11/12,91.67%)于左心室检出气体,仅2例出现明显症状。穿刺时病灶实际位置是否高于左心房位置及穿刺过程中是否咳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4)。结论穿刺时病灶实际位置高于左心房位置及穿刺过程中咳嗽可能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万托林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抗病毒、抗生素抗感染、氨茶碱平喘、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抗炎及化痰、补液、吸氧、纠酸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万托林+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0~15min,疗程5~7d,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万托林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在缓解喘憋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温指用人工方法 ,使人体脑部温度下降 2~6℃达到治疗目的。亚低温治疗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HIBD后 3h内实施降低脑温 2~ 6℃并持续 3~72h ,脑损伤程度减少 2 5 %~ 80 % [1] ,显示亚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目前视为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成人脑外伤病人应用亚低温治疗取得成功[2 ] ,国外已有临床多中心研究新生儿HIBD亚低温治疗报道[3,4 ] 。亚低温治疗中对病人的监护非常重要 ,护理贯穿于全程治疗中 ,现就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BD护理进展综述如下。亚低温对缺氧缺血脑损伤的…  相似文献   
105.
重型颅脑外伤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12 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显著改变[1].颅脑外伤是常见的仅次于四肢骨折的创伤,至少是组成多发伤的1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病人由于伤势严重,一般来不及抢救而死于现场及转送途中,或者送到医院后很快死亡.院前急救如果能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可为院内的综合救治颅脑外伤的成功奠定基础.我院通过加强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救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唐晓燕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807-3808
临床实习是护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儿科由于其专科特点,在护理操作、病情观察和沟通对象上与成人科室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儿科护生实习的带教过程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分析儿科护生带教的难点,采取加强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的培训、分层次带教、创造护生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带教教师带教水平等对策,带教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价安全型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4469例应用安全型留置针的患者,包括穿刺部位的选择、置管要点、置管型号及穿刺结果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4469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护理人员无针刺伤发生.结论 CT增强扫描中应用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护士操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3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1例。A组给予IVIG0.4g·kg-1·d,连用5d;B组给予IVIG2g·kg-1·d-1用ld。观察2组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B组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2g·kg-1·d。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川崎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调查南宁市儿童夜间睡眠打鼾发病情况,初步探查儿童睡眠打鼾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2007—2010年3~14岁儿童6999名,对2292名儿童有睡眠打鼾者进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儿童睡眠打鼾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P〈0.01);睡眠打鼾原因:扁桃体肥大(反复扁桃体炎)占31.02%,鼻部疾病9.82%,过敏性鼻炎16.19%,反复呼吸道感染29.89%,支气管哮喘7.98%,颅面部发育畸形(牙颌畸形)3.80%;睡眠打鼾儿童中26.79%有家族史;47.77%睡眠打鼾儿童家庭中父或母有吸烟史,喜好毛绒玩具睡眠打鼾儿童占32.02%,睡眠中喜好抱枕睡眠打鼾儿童占23.56%。仅有0.19%家长认为儿童睡眠打鼾可能是一种病症。结论儿童夜间睡眠打鼾为小儿常见病症,对睡眠打鼾儿童及家庭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注能提高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非植物类化疗药物外渗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观察利多卡因联合50%硫酸镁治疗非植物类化疗药物外渗的效果。方法将36例非植物类化疗药物外渗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采用利多卡因联合50%硫酸镁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利多卡因原液局部封闭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封闭联合50%硫酸镁外敷对非植物类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效果满意,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