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文报告采用SCL-90量表、EPQ间卷进行心理卫生状况、个性特点和社会生活事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17.6%的学生出现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问题种类以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为主,且大、中学生之间情况相似,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差异。另外,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家庭因素,个性特点的情绪、内外向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的敌意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患者的敌意心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结构式访谈问卷,对南宁市2个医疗机构门诊的艾滋病患者进行面对面个别访谈,获有效问卷1 516份。计算每位患者的敌对因子得分。当因子分1.5为无敌意,1.5~1.9为轻度敌意,2.0~2.5为中度敌意,2.5为重度敌意;描述不同敌对程度患者的分布情况。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敌对因子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无敌意心理者1 253人(82.7%),有敌意心理者263人(17.3%);其中轻度敌意者187人(12.3%),中度及重度敌意者76人(5.0%);常常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者15人(1.0%)。敌对因子总分在性别、生活习惯、环境、业余锻炼、坚持吃药、睡眠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对"四免一关怀"的了解、主动求助专业机构等组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X_1)、睡眠情况(X_2)、生活习惯(X_3)及性别(X_4)四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Y=7.270-0.546X_1+0.177X_2+0.124X_3+0.191X_4。结论艾滋病患者中具有明显敌意心理者较少,其敌意心理的产生与生活习惯、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社会资源的了解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73.
神经管缺陷的可疑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简称NTDs)是由于神经管的发生和分化紊乱而出现的、人类出生缺陷中最常见和最为严重的一组畸形,它包括无脑儿、脑膜(脑)膨出、小头畸形、大头畸形、脊柱开裂、脊髓脊膜膨出、颅脊柱裂等多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是自然流产、死胎死产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TDs在我国出生缺陷疾病中占第一位。据1986~1987年全国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围产儿NTDs发生率为1.1‰~3.2‰,平均值为2.7‰。NTDs中的无脑儿不能成活,脊柱裂治疗困难,防治NTDs的重点应放在病因学的预防上。  相似文献   
74.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广西高校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反应,为学校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反应问卷,通过网络邀请对广西28所高校69 783名在读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晓总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反应的乐观、恐惧、逃避、求助、战斗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5,-0.01,-0.06,-0.03,0.28,P值均<0.05).性别因素对5个因子均有影响(Z值分别为-13.67,-2.05,-13.31,-7.15,-24.34,P值均<0.05),学历层次高的学生及医学生在因子比较中具有“乐观高、逃避低”的认知行为特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恐惧、逃避、求助因子中,自身活动受限的学生(β值分别为0.38,0.38,0.42)和居住地有感染病例的学生(β值分别为0.14,0.06,0.15)均高于其他组别,而居住地有感染病例学生乐观因子呈现负向保护作用(β=-0.10)(P值均<0.05).结论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疫情的知晓度及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引导正向认知,塑造正向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疫情过后有序复学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5.
目的了解HIV感染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尊水平以及信任他人情况。方法以截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爱门诊正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10~18岁HIV感染儿童262人作为研究组。按性别、年龄匹配原则选取学校的一般儿童262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信任他人量表(Trust in People)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儿童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儿童自尊得分、信任他人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艾滋病儿童心理问题突出,自尊及信任他人水平较低,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保证HIV感染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老年大学学员的社会支持现况及其与情绪抑郁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南宁市老年大学159名55 ~ 79岁的学员,进行社会支持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的测查.结果 ①社会支持总分(40.92±7.63)分,高于国内常模[(34.56±3.73)分,t=10.515,P<0.01],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高于全国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示范区(北京西城区)老年人(t=2.064,2.017,9.222;P<0.05);②样本中有配偶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无配偶者(t=5.78,4.956,4.918,3.175; P<0.01);③样本组中情绪抑郁的阳性率26.8%,抑郁阳性组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3项得分[(37.43±7.41)分,(21.43±4.93)分,(7.67±2.37)分]分均比阴性组低[(42.17±7.35)分,(24.43±4.22)分,(8.78±2.83)分,t=3.585,2.277,3.776;P<0.05];④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评分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296,-0.194,-0.307; P<0.01).结论 老年大学学员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较高,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7.
帕金森病的情感问题与心理康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唐峥华 《现代康复》2000,4(2):188-189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适宜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南宁市城郊结合部3所小学的全部在校流动儿童573人为流动组,同校的其他儿童1 580人为对照组,采用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与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BRSC)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阳性率为12.31%,行为问题阳性率为21.9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因子均分[(19.18 ±5.097)、(20.14 ±4.173)分]均低于对照组[(20.01 ±4.891、20.74±3.968)分](P<0.05);行为问题阳性率男童(29.52%)高于女童(11.62%)(x2=26.081,P <0.01),高年级组(30.0%)高于低年级组(19.13%)和中年级组(17.0%)(X2=10.885,P<0.01);相关分析显示,CLS总分与SAQ总分、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均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9、-0.456、-0.40,P<0.01),与Rutter总分、Rutter问卷中的神经症行为均分呈正相关(r=0.128、0.136,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好朋友、自觉可爱程度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OR=0.239、0.289);性别、自觉可爱程度是其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OR =0.315、0.291).结论 流动儿童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程度较低,其中男童和高年级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儿童的孤独感与其自我接纳程度呈负相关、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有无好朋友和自觉可爱程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工作场所欺负与情感承诺、离职意向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36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工作场所欺负能负向预测个体的情感承诺水平;②工作场所欺负能正向预测个体的离职意向水平;③情感承诺在工作场所欺负与离职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工作场所欺负能显著预测员工情感承诺与离职意向,情感承诺在工作场所欺负与离职意向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甲流"事件后某高校学生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反应特点,为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反应调查问卷》对某高校学生"甲流"患者53人、被隔离学生190人和未被隔离学生117人,共36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结果]被测学生心身症状因子分≥2者占0%~11.32%,患者在焦虑因子方面高于其他两类学生。面对"甲流"事件,学生的战胜困难的信心、乐观面对和战斗行为因子分都﹥2分,显示出中等强度。其中,患者对事件的恐惧和战斗行为2个因子高于其他两类学生。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的因子分最高。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患者在认知行为和心理因素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在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和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不同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