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评估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远视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9例53眼远视患者行同种异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并随访1年。术前远视度数为+3.75~+10 D,平均(+6.84±2.95)D。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和屈光度的矫治情况,并采用角膜地形图、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反应仪等观察手术后角膜形态及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患者UDVA、UN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SE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UDVA、UNVA、等效球镜度(SE)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术后1年14眼(占26.4%)BCDVA提高1行,12眼(占22.6%)BCDVA提高2行。仅2例患者3眼(占5.66%)术后由于出现排斥反应而BCDVA下降,更换角膜基质透镜后,所有眼均未见BCDVA下降。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角膜平均曲率值(Avek)较术前明显增高,表面规则指数(SRI)和表面不对称指数(SAI)也明显增大,中央角膜厚度(CCT)明显变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OCT检查可见角膜基质植片在位、透明,术后1年角膜植片分界线仍然清晰可见。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43,P=0.216;F=1.744,P=0.128)。结论全飞秒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远视术后1年安全、有效,预测性好,为远视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52.
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双侧性、进行性角膜基质变薄、前凸且伴进行性视力下降的病理改变,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该疾病治疗方法的系统性认识.近年来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圆锥角膜的方法包括,硬质角膜接触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板层/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基质内环植入术和角膜交联术以及各种联合手术等.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乳岩宁方药与依西美坦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的方法制备绝经后裸鼠模型,将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调整浓度为5×107/ml,每只接种于卵巢切除后的裸鼠右侧胸壁第二乳垫部皮下,0.2ml/只,待裸鼠长出肿瘤0.8 cm3后,将取得的瘤块切成1mm3大小,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裸小鼠右腋窝脂肪垫下,建立绝经后裸鼠移植瘤模型.选取荷瘤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依西美坦组、乳岩宁组、联合组(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记录各组裸鼠饮食、活动、皮毛色泽、死亡及体重变化情况;第21天,处死裸鼠取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TUNEL法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体重:实验结束时,各用药组体重比较无显著差别,但是对比体重下降,联合组下降最少,为0.93±0.06g,依西美坦组下降最多,为1.61±0.12g,乳岩宁组为1.11±0.16g,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瘤重:依西美坦组为0.197±0.021g、乳岩宁组为0.223±0.028g、联合组0.161±0.021g,肿瘤重量均低于对照组的0.298±0.022g,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依西美坦组、乳岩宁组、联合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3.9%、25.2%、46.0%;TUNEL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凋亡指数(AI):联合组最高为(39.37±3.12)%,依西美坦组(31.41±2.89)%,乳岩宁组(27.89±2.9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岩宁对裸鼠MCF-7乳腺癌移植瘤有抑制作用,与依西美坦有协同作用,增加抑瘤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4.
周跃华  张晶 《眼科研究》2014,(5):385-387
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由于其切口小、“无瓣”、角膜生物力学稳定等优势,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与其他任何一种角膜屈光手术一样,既有其临床优势,又有其局限性,应正确看待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优势与局限.  相似文献   
55.
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病人手术前后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及激光干涉视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及激光干涉视力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手术中,准分子激光切削时的冲击力及负压吸引,对视网膜的功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6.
松秀梅  周跃华  翟长斌 《武警医学》2007,18(10):738-740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前复性近视散光患者的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散光与散瞳检影验光测得的散光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和散瞳检影验光两种测量方法,对162只复性近视散光眼进行检查并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在检查散光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检查散光度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角膜屈光力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可引起散光,但患眼的总合散光仍以睫状肌麻痹后检影、插片接受的度数和散光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远期影响,从双眼视觉方面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参差≥2.50D)患者30例(57眼).方法 应用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随访24~44个月,平均(31.1±6.2)个月.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以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术后2年时的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者54眼(94.74%).手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0.69±0.77 D)较手术前(5.17±2.50 D)明显降低(P=0.041).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24例、29例(P=0.059),8例、29例(P=0.000),1例、16例(p=0.000).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LASIK手术后比较,近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4例、11例,近立体视异常者分别为15例、15例,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11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远期疗效稳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分析不同的波前像差切削模式对视功能的影响,探索有效可行的个性化屈光手术模式.方法 对照研究.在暗环境下,对6位志愿者的右眼予以5 g/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充分散瞳后,在6.0 mm瞳孔光路下,先通过光学镜片对其近视和散光进行充分预矫正,然后利用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不同波前像差矫正模式下100%对比度视力的检测.结果 8种不同的像差矫正策略均取得了极好的像差矫正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视力测试,结果表明各种矫正策略均较静态矫正获得了视力的提高,矫正高阶像差和全矫像差比仅矫正低阶像差可获得更好的视力.矫正2~3阶像差和4阶球差获得了仅次于全矫像差的效果.结论 对于低度近视患者而言,消除眼高阶像差可以提高视力,矫正2~3阶像差和4阶球差可作为一种可行有效的个性化屈光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5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及视网膜血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视盘及其周边视网膜血液供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heidelberg retina  相似文献   
6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角膜改变和功能视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跃华  李志辉  孟玉玲  安伟丽  黄静  徐铮  李颖 《眼科》2001,10(5):262-264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的角膜改变和功能视力。方法:对LASIK术后单眼或双眼具有眩光主诉的101人(202只眼)进行失能眩光的检测和角膜地形图的分析。结果:LASIK术后,失能眩光见于不同类型的角膜地形图表现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角膜地形图的类型无关。在均匀型角膜地形图的患者中,其失能眩光的出现与角膜切削中心的偏心程度及瞳孔的大小和切削区的匹配性等有一定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角膜表面的不规则、角膜中央扁平形切削、偏心切削及瞳孔的大小与切削区的匹配性等是引起功能视力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