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HCG 与EGF、EGFR 共同调节生精过程机制, 为HCG 及EGF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体视学、图像分析方法对切除颌下腺和给予HCG 前后的ICR系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EGF、EGFR 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颌下腺切除后, 小鼠睾丸EGF阳性间质细胞体密度不变, 而光密度下降; 睾丸EGFR 阳性间质细胞体密度、光密度下降;EGF及EGFR阳性间质细胞体积减小。切除颌下腺后给予HCG, EGF 及EGFR 阳性间质细胞体密度、光密度增高, 比表面减小, 体积增大; EGF 及EGFR 阳性间质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结论 间质细胞EGF合成减少及EGFR 表达减弱是切除颌下腺引起小鼠少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HCG 能增强睾丸间质细胞EGF合成及EGFR 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从体视学的角度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小鼠颌下腺颗粒曲管的内分泌调节机制,为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显微测微尺测出ICR雄性小鼠注射HCG或生理盐水后颌下腺颗粒曲管的各项体视学指标.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颌下腺颗粒曲管的截面积、周长明显降低(P<0.05),比表面及面数密度明显升高(P<0.05),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的截面积、周长明显升高(P<0.05),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的截面积、周长及胞质的截面积明显降低(P<0.01).结论 HCG可促进颌下腺颗粒曲管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它对颗粒曲管分泌功能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合成功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孕酮对大鼠颌下腺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孕酮对大鼠颌下腺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注射1,3,5和7天孕酮后,成年雌性SD大鼠颌下腺EGF、EGFR表达及颗粒曲管(GCT)形态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注射孕酮1天组,EGF的阳性表达最强,3天组较强,5天组减弱,7天组复又增强;EGFR的表达1,3天组减弱,5天组增强,7天组复又减弱,与EGF的表达基本相反。GCT最宽径及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对供者人工授精(AID)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 收集人工授精成功的男性不育症夫妇123对。治疗前按不同授精形式分 精组、鲜精组和混合组,施行供者人工授精。B超测卵泡发育,记录宫颈积分及AID后24小时宫颈粘液内精子存活情况。结果 123次AID妊娠共出生婴儿126个,其中双胎妊娠3次,男婴68个,女婴58个,经统计处理,与自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没有显著区别。三组之间婴儿性别比例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5.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及生长激素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和生长激素(GH)对危重病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 68例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和EN+GH组,每组34例.两组均进行等热量、等氮量的EN支持治疗;EN+GH组同时皮下注射GH 5 U,每日1次,均连用10 d.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后检测血生化、营养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营养支持治疗10 d后测定免疫学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营养支持期间每日测定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结果 EN+GH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5 d、10d的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EN组无明显改善;EN+GH组治疗后5 d和10 d前白蛋白[(25.34±4.26)g/L、(27.34±4.25)g/L]和纤维连接蛋白C(2.68±0.37)mg/L、(2.74±0.31)mg/L]显著高于EN组同时间点(前白蛋白:(20.62±3.58)g/L、(23.87±2.96)g/L,纤维连接蛋白:(2.01±0.27)mg/L、(2.44±0.19)mg/L,均P<0.053,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显著低于EN组(5 d:0.065±0.004比0.087±0.005,10 d:0.027±0.002比0.053±0.004,均P<0.01).治疗后10 d,EN+GH组IgA水平显著低于EN组[(2.10±0.09)g/L比(3.45±0.25)g/L],而CD3、CD4、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均明显高于EN组[CD3:0.682±0.049比0.606±0.046,CD4:0.456±0.039比0.372±0.032,CD4/CD8比值:1.66±0.11比1.41±0.12,NK细胞:0.139±0.011比0.107±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N+GH组累计氮平衡为正氮平衡[(27.54±23.15)mg/kg],而EN组为负氮平衡[-(5.13±4.26)mg/kg].结论 早期EN支持能迅速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态;而联合应用GH能促进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从分子水平及骨代谢角度探讨健骨颗粒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药物干预,分别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原位杂交等手段,检测模型鼠尿脱氧吡啶酚(D-Pyr)水平和骨组织整合素β1(Itgβ1)mRNA表达.结果切除卵巢后模型鼠尿D-Pyr水平明显升高(P<0.01),骨组织成骨细胞Itgβ1 mRNA表达降低.健骨颗粒治疗12周,骨质疏松模型鼠尿D-Pyr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骨组织成骨细胞数量以及Itgβ1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健骨颗粒通过降低骨质疏松模型鼠骨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的分解代谢,提高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从而改善或扭转因E2下降出现的成骨不足病理态势,发挥"健骨"之功.  相似文献   
107.
【案例1】迷茫!与领导之间远近两不宜 子华(男,24岁) 工作时间:1年 刚参加工作时,我抱着走“群众路线”的想法,尽量远离领导,和同事打成一片。我以为只要认真做事,就能在公司立足。可是3个月试用期还没到,我就被炒鱿鱼了——因为领导觉得我“表现平平”。不久我又找到另一份工作,吸取上次的教训,我频频在领导眼前晃悠:开会时总抢着坐在他旁边,隔三岔五主动汇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8.
30只家兔双侧桡骨骨折造模后,分别喂以补骨素和生理盐水,通过组织化学、血生化等检测手段,观察补骨素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补骨素不但能促进骨细胞内RNA的合成,增强成骨细胞活性,使成骨细胞生长成熟加快,而且还为骨折端钙盐沉和提供有利条件,故补骨素确为一种促进骨折愈合之良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肠黏膜zonula occludens-1(ZO-1) mRNA的表达和细菌易位,探讨严重烧伤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 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烧伤组(n=30).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烧伤组大鼠于背部造成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创面,伤后立即经腹腔补充乳酸林格液40 ml/kg.大鼠烧伤后24、48、72和96h,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匀浆后行细菌培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空肠组织中ZO-1 mRNA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空肠黏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在伤后72 h,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匀浆细菌易位量烧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ZO-1 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为0.854±0.0132,烧伤组为0.487±0.0153;空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烧伤组肠黏膜绒毛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出现坏死和脱落. 结论: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增宽,其可能机制与肠上皮ZO-1 mRNA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0.
蔡蓉  朱瑜  王开放  周瑞祥  刘卉 《解剖学报》2019,50(4):471-476
目的 探讨褪黑素(MLT)体内外对胃癌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a表达的影响。 方法 1.构建荷胃癌小鼠模型,共32只雄性615小鼠全部荷小鼠前胃癌(MFC)细胞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0、25、50、100 mg/kg剂量褪黑素进行腹腔注射并测量肿瘤长短径。干预1周后取外周血,剥离肿瘤组织进行称重和测量。2.将MFC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中,贴壁24 h后分别用0、2、4、6、8、10 mmol/L浓度褪黑素干预,24 h后形态学观察并收集相应上清液。3.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褪黑素的浓度变化。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流式微珠阵列(CBA)分别检测外周血清、细胞上清液中Th1/Th2/Th17型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 结果 1.成功建立荷胃癌小鼠模型。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褪黑素中、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清褪黑素浓度明显升高,肿瘤体积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血清中IL-10浓度明显增加;高剂量组血清IFN-γ、IL-2、IL-10浓度均明显增加。2.褪黑素干预MFC细胞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10 mmol/L 褪黑素组中IFN-γ浓度显著降低;4、6、8、10 mmol/L 褪黑素组中IL-6浓度明显降低,而 6 mmol/L 褪黑素组IL-10浓度明显升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褪黑素体内外对胃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可能通过调节Th1/Th2/Th17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2、IL-6及IL-10的表达起增强肿瘤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