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3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索能够有效富集喉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方法.方法 流式细胞仪辅助下联合应用CD133标记及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及分选喉癌Hep-2细胞系中的CD133+ SP及CD133 - SP细胞,将分选所得两亚群细胞以相同的数量级注入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NOD/SCID)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比较两亚群细胞致瘤性差异,并对两亚群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检测分析.结果 CD133+ SP及CD133 - SP细胞在喉癌Hep-2细胞系中各占(0.30±0.12)%及(17.52±1.59)%.CD133+SP在16只NOD/SCID小鼠中的15只腋窝皮下成瘤,CD133- SP细胞仅在16只NOD/SCID小鼠中的7只腋窝皮下成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切概率法,P<0.05).CD133+ SP细胞所成瘤体的重量平均((-x)±s,下同)为(0.36±0.15)g,而CD133 - SP细胞所成瘤体重量平均为(0.08 ±0.0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细胞周期检测发现,CD133+ SP及CD133 - SP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周期分布.结论 CD133+ SP比CD133 - SP具备更强的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致瘤能力;SP细胞分选法与CD133标记相结合是一种更有效的富集喉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方法.  相似文献   
42.
口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了吸烟和饮酒外,HPV感染成为欧美国家口咽癌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随着头颈外科修复重建技术的提高和经口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放化疗等非手术器官保留性治疗手段的进展,口咽癌的治疗要求在根治肿瘤和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注重功能的保留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口咽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力求反映该领域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43.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1959年首先由奥地利外科医生Majer和Rieder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后Labayle、Piquet和Dahan等法国专家对术式进行了改进,并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推广应用。法国专家Laccourreye则进一步使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的重建方法标准化。1990年后该手术在北美国家被采纳和应用〔1〕。我国专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并报道了这一术式〔2〕。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比研究成釉细胞瘤不同临床病理类型、治疗方法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切概率法(SAS9.13软件包)检验各相关因素与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年龄与临床分型有一定关系,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主要见于青少年。100例成釉细胞瘤患者中,单囊型术后复发率7.69%(3/39)、外周型复发率为40.00%(2/5)、一般型复发率为57.14%(32/56),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术治疗29例,术后8例复发;刮治术治疗38例,24例复发;颌骨方块切除11例,3例复发;根治性切除22例,术后2例复发。不同术式术后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不同术式治疗的成釉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显著不同,设计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临床分型、发病部位等因素,选择相应的适应证。不当的手术方案设计也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2011年11月5~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主办的"2011上海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ORL-HNSSHANGHAI2011)"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园明道楼隆重举行。会议秉承历届会议的办会宗旨和理念,旨在为齐聚一堂的国内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仁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传播最新临床医学理论和技术,介绍最新医学进展,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推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的前进步伐。来自全国各省  相似文献   
46.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主要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约占喉癌的93%以上[1].  相似文献   
47.
面神经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面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讨论不同部位面神经瘤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999-09-2006-12临床资料完整的27例面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7例面神经瘤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为面神经鞘膜瘤(74.1%),4例为面神经纤维瘤(14.8%),3例为面神经血管瘤(11.1%)。病程中表现为面瘫23例(85.2%);听力下降和耳鸣各11例(40.7%);表现为耳下肿块,且有耳痛、眩晕、耳闷、面部麻木、抽搐5例(18.5%)。24例(88.9%)CT或MRI提示为面神经来源肿瘤。24例(88.9%)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面神经节段,其中累及乳突段处占87.5%(21/24),累及鼓室段处占70.8%(17/24),累及膝状神经节处占62.5%(15/24),累及内耳道占4.2%(1/24);只累及面神经的1个节段占11.1%(3/27)。27例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3例进行了同期面神经重建术,包括11例腓肠神经移植术,1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例面神经端端吻合术。2例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面神经解剖结构的完整性。结论:面神经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行肿瘤,临床症状多样,CT、MRI等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6、CCR7及其配体CCL20、CCL19/CCL21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以50例LSCC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颈清扫淋巴结、外周血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RT-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6、CCR7及其配体(CCL20、CCL19/CCL21)的表达.结果:real-time qRT-PCR检测发现LSCC肿瘤组织中CCR6、CCR7及CCL19/CCL21 mRNA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0.05),CCL20 mRNA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LSCC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均有CCR6和CCR7的表达,且伴颈淋巴结转移的LSCC组织CCR6、CCR7的表达高于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LSCC患者外周血CD4+CCR6+T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CR7+T细胞的比例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CR6、CCR7在LSCC组织、转移淋巴结及外周血中表达,与LSCC的发展、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9.
喉结核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喉结核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喉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63例喉结核病例的临床资料。声嘶是喉结核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占73.02%,全身症状不明显。所有患者经胸部X线片检查,痰中找抗酸杆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后,送结核病医院治疗。随访6~3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中,胸部X线片发现活动性肺结核1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陈旧性肺结核36例,13例正常。痰中找到抗酸杆菌1例。所有病例经病理检查主要表现均为肉芽性病变,声带病变累及者多于其他部位段累及者(χ^2=21.38,P〈0.01)。初诊误诊44例,误诊率为69.84%。结论喉结核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97.98)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腹腔注射对小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影响及其特征.方法测试小鼠用药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基线水平;随后按400 mg/kg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分别在腹腔注射后3 h和3 d再次检测小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结果用药后3 h,小鼠f2为5、6、7和8k Hz的2 f1-f2 DPOAE阈值上升了12~15 dB SPL,而DPOAE的幅值则下降了3~9 dB SPL;在用药后3 d,小鼠DPOAE的阈值和幅值均恢复到用药前基线水平.用药后,原始音为60 dB SPL时所诱发的各频率DPOAE检出率明显低于原始音为70 dB SPL的检出率,且检测频率越低检出率越低.用药前后小鼠DPOAE的潜伏期无显著变化.结论水杨酸钠可逆性地引起小鼠DPOAE阈值升高和幅值降低,这种变化在低强度原始音诱发的DPOAE较明显,而对潜伏期无明显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86~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