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102.
DSG-Ⅰ型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对肝炎肝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DSG-Ⅰ型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肝炎肝硬化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DSG-Ⅰ型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照射肝区,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ALT、TBil明显降低,A和A/G升高,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同时B超显示门静脉内径变窄、血流量增多、血流速度变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DSG-Ⅰ型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治疗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及门静脉压力,具有保肝降酶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免疫标志物和病毒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取28例HFE基因型患者的肝活检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并通过形态测定法分析CD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MHC-Ⅰ),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HFE和CD68。其中18例患者的治疗应答性资料有效。结果CD8^+常聚集于肝汇管区和窦状隙,CD8^+与MHC-Ⅰ阳性内样细胞相互作用。MHC-Ⅰ和β2-mG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而大多数HFE表达于圆形和树突状CD68^+细胞。基因型为3a的丙型肝炎患者肝MHC-Ⅰ和HFE强表达,且对干扰素治疗持续应答率较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HC-Ⅰ的肝脏表达可能与病毒基因型相关。HCV 3a基因型上调MHC-Ⅰ和HFE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4.
软肝冲剂对肝损伤大鼠细胞周期DNA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观察软肝冲剂对CCL4肝损伤大鼠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5.
叶下珠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及乙肝病毒X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叶下珠提取物在体外抗HBV以及抑制HBX表达的作用。方法:选用2.2.15细胞以及建立HepG2X、HepG2X-HIV-1-LTR-luciferase细胞系,用不同浓度的叶下珠药液进行细胞培养试验。确定药液对试验细胞的药物最大无毒浓度(TC0)以及半数药物有效浓度(IC50)。实验时,将细胞分空白对照组、HepG2CAT-HIV-1-LTR-luciferase细胞对照组,以及不同药物浓度的试验组(15mg/ml,7.5mg/ml,3.75mg/m1),并以β—action作为内参照。用real time-PCR、RT-PCR,以及抑制荧光素酶(luciferase)等方法,定量检测HBV DNA含量以及HBX表达量。结果:叶下珠提取物最大无毒剂量是15mg/ml,对HepG2.2.15细胞HBVDNA和HepG2-X细胞HBX半数有效量皆为3.75mg/ml(P〈0.05)。而7.5mg/ml、15mg/ml剂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为P〈0.01,P〈0.001。对HBX的抑制荧光素酶试验,叶下珠对细胞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抑制不明显,而高剂量用药组(15mg/ml),用药72小时与24小时比较,抑制率上升了10倍。结论:叶下珠不仅对全基因的HBV有抑制作用,还可能直接时X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选择3 000例慢性HBV携带者,分别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进行辨证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分为10种证型,10种证型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肾虚型(31.90%)、脾虚型(20.41%)、肝气郁结型(16.92%)、肝胃不和型(8.60%)、肝胆湿热型(7.37%)、肝阴虚型(6.59%)、湿热中阻型(5.96%)、湿困中焦型(4.58%)、肝血虚型(4.05%)、血瘀阻络型(1.55%).肾虚型又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气虚型和肾精不足型,分别占总频次的9.45%、9.38%、12.30%、0.08%,脾虚型又分为脾气虚型和脾阳虚型,分别占总频次的16.28%和4.12%.兼证以肝胆湿热和湿热中阻为主.结论:慢性HBV携带者的最主要中医证型是肾虚型和脾虚型,其病机为疫毒内伏,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无力鼓邪外出.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对四氯化碳 (CCl4 )慢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5 0只大鼠随机分为 5组 ,除正常组外 ,其他 4组用 CCl4 复制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各组均在造模同时开始给药 ,于第 4 5天处死动物 ,进行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各组和干扰素组能明显降低 CCl4 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AST)水平 ,其中乙肝三号浸膏颗粒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和干扰素组 (P <0 .0 1~0 .0 5 )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各组均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 ,且作用明显优于干扰素组 (P <0 .0 1~ 0 .0 5 )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和干扰素能明显降低 CCl4 肝纤维化大鼠血清 、 型胶原 ,肿瘤坏死因子 - α的水平和肝脏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结论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具有抗慢性肝细胞损伤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21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30例(24例为食管静脉套扎及硬化治疗术后再次出血;6例为消化道出血未行内镜治疗者)。电视透视下取右腋中线或剑突下方穿刺进入门静脉分支。用弹簧钢圈、无水乙醇和明胶海绵栓塞食管胃底静脉。2例栓塞后门静脉内留置导管-药盒系统行区域性药物灌注治疗。结果30例患者胃冠状静脉超选择插管、栓塞全部成功。胃短静脉超选择插管栓塞成功率90%。27例患者术后得到随访,随访2~18个月。17例患者术后胃镜复查显示胃底曲张静脉完全消失者13例,明显改善者4例。2例于栓塞术后1周、2个月再出血,再次栓塞后无再出血。2例门静脉留置药盒行区域性中西药物灌注者治疗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下降10cmH2O(1cmH2O=0.098kPa)和8cmH2O。结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在急诊止血方面更具优势,应该成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经留置药盒行门静脉区域性中西药物灌注治疗肝硬化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胸腺肽α1联合干扰能治疗慢性丙肝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胸腺肽α1联合干扰能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0例,疗程180d,与单用干扰能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表明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和50%,P〈0.05;两组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70%和35%,P〈0.05。提示胸腺肽α1与干扰能联合用药疗效相加,可能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