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B型钠尿肽(BNP)测定在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入院时及恢复窦性心律后的意义。方法采用Axsym型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38例心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前后血浆BNP浓度。同时取30例原发病相同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测其血浆BNP浓度。结果 房颤组恢复窦性心律前后血浆B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组刚入院时血浆BNP浓度与对照组B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组恢复窦性心律后与对照组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岭0.05)。结论血浆BNP的浓度受房颤影响.其检测有助于临床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比较止血器不同的首次减压时间对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广西省河池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行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使用TR Band止血器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在止血器压迫30 min首次开始减压,B组于压迫60 min开始减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内出血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出现出血7例,B组患者出现出血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减压后即刻出血4例,高于B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7%)低于B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TR Band止血器止血30 min首次开始减压较术后60 min减压,对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无影响,还可降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化学性缺氧诱导的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将PC12细胞进行相应实验处理,分为对照组、氯化钴(Co Cl2)处理组、Co Cl2+TPO组及TPO对照组。检测各组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细胞内活性氧簇的变化。结果:化学性缺氧模拟剂Co Cl2可以明显抑制PC12细胞的生长(P0.01);与对照组比较,Co Cl2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而Co Cl2+TPO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Co Cl2组(P0.05);TPO能减少细胞内活性氧簇生成以及抑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P0.01)。结论:TPO能对抗Co Cl2缺氧所致的细胞凋亡,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患者采取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300例DUB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观察组于腰麻下采取TCRE治疗,对照组采取左炔诺孕酮缓释系统(LNG-IUS)治疗。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月经改善情况及贫血改善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月经改善共144例(96.0%),对照组月经改善共115例(76.7%),观察组月经改善优于对照组(χ2=8.46,P<0.01)。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40岁、宫腔深度≥7 cm、子宫内膜厚度≥3 mm、有子宫腺肌症为影响DUB患者TCRE治疗预后的不利因素(P均<0.05)。结论 TCRE治疗对DUB具有较好效果。临床上应注意患者年龄、宫腔深度、子宫内膜厚度、是否合并子宫腺肌症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日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日降压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PV和ABI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24 h SBPV、24 h DBP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 SBPV、24 h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ABI与治疗前比较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改善大动脉弹性,从而降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蛋白激酶B(PKB)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西洛他唑(CS)组(26例)和阿斯匹林(AS)组(22例);26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NC组)。cs组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同时给予西洛他唑100mg口服;AS组给予阿斯匹林300mg口服。于用药前10min及用药7d后(从当日晨起服药时开始计时)的3.5、6.0、24.0h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LTAR)。结果 所有老年ACS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较NC组明显增加(P〈0.01),胞膜PKB表达较NC组明显增高(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显著降低(P〈0.01)。口服CS、AS7d后6.0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用药前降低最明显(P〈0.01),但24.0h时CS对血小板聚集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AS已不明显。口服CS 7d后6.0hCS组患者血小板胞膜PKB活性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已明显升高。AS组二项指标虽有所变化.但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ACS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CS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优于AS。  相似文献   
87.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两组不同年龄的正常人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老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男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为中老年人易患脑动脉硬化、脑缺血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②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③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④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B型钠尿肽(BNP)对重度急性心力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按7d内脱机成功,未成功分成2组,分别动态记录机械通气当天、3d、脱机成功者次日(脱机未成功者7d)BNP值及临床情况。结果50例患者7d内死亡4例,脱机成功28例,脱机未成功18例。脱机成功组机械通气当天、3d、脱机成功者次日BNP分别为(1047.5±268.9)μg/mL、(650.5±168.7)pg/mL、(430.5±68.9)pg/mL,不同时段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功组分别为(2456.5±668.1)pg/mL、(1750.5±286.8)pg/mL、(1130.5±208.1)pg/mL,不同时间段BN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组脱机次日与未脱机组7d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各临床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值对心功能评估比临床指征更敏感,BNP430.5pg/mL是临床脱机的临界值。结论重度急性心衰病人BNP降至430.5pg/mL目标值结合临床情况决定脱机时机脱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